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跨学科专家学者研讨“人工智能+人文社会科学”

发布时间:2021-04-13 10:02 来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阅读:
A A A

新闻网讯通讯员王徵4月9日,武汉大学“人工智能与人文社会科学”前沿论坛举行。来自不同学科的3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融通研究之道。

本次论坛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大数据研究院协办。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场景下,受制于“数据发现逻辑”和“算法泛在社会”的现实,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将被赋予更多的可能性和想象力,研究对象、方式方法、研究路径、研究范式都在深刻转型之中,学者应该主动拥抱变化、迎接挑战。2020年,学校首次设立了“人工智能问题融通研究专项”,旨在以项目形式牵引和汇聚更多学者开展更广泛、更深刻的交叉融通研究。

文学院赵世举教授作题为《语言文字领域的人工智能问题》的主旨发言。他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不是终点,只是手段,需要充分正视和前瞻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语言文字及相关方面的深刻影响。他提出了三点亟待重点研究和应对的智能时代的语言问题,即智能技术设计中的语言文字问题、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语言资源建设、网络空间的语言生活治理(包括机器语言治理)等。

信息管理学院吴丹教授在题为《人工智能视域下的人文社会科学关怀》的主旨发言中提出三个研究方向:以人为中心的算法公平研究、迈向可解释的交互式人工智能、APP智能信息服务中的隐私政策。她强调相关研究应从人的立场出发、采用用户研究的方法及将“人”的因素纳入整体考虑之中,人工智能研究应体现人文关怀。

经济与管理学院沈校亮教授在《人工智能与人工共情》为题的主旨发言中提出情感计算可以为和谐人机关系的营造提供基础。探讨智能客服情境下“人机和谐关系”的定义及实现路径,剖析人工共情影响人机和谐的中间作用机制;通过定义缺陷人工智能的特性,展示研究了缺陷AI导致服务失败的中间机制。

法学院王德夫老师作了题为《人工智能算法的法律治理》的主旨发言。他对比了人工智能算法与传统软件算法的继承与差异,认为人工智能算法具有高度的数据依赖性、以及自主更新、存在大量中间版本两个特殊性。对于法律治理路径选择,一是通过知识产权制度提供基础规则对现有制度进行充分利用,二是围绕“算法本身”分配相关利益设立创新性的专门规则。

社会学院龚为纲副教授作了题为《机器学习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的主旨发言。他从大量研究实例出发,围绕“云计算与机器学习”“机器学习算法与非结构化数据开发”“机器学习算法与社会科学预测”等议题进行阐发。并就社会科学的数据平台建设和文科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与会专家围绕“人工智能+人文社会科学”主题展开充分讨论和交流,大数据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晓光教授作总结。王晓光总结了四个关键词:一是前瞻。在图书情报学中,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是欧洲印刷业的摇篮时期,这一时期所印书籍被称为“摇篮本”,版本非常名贵。目前人工智能也才刚刚进入“摇篮本”时代,具有巨大的研究潜力。二是丰富,在座的专家来自多门学科,从侧面体现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多元性、交叉性和复杂性。研究体量之丰富、研究外沿之宽泛、研究范式之差异以及不同场景的多样化应用,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三是热情,这次前沿论坛也吸引了很多年轻的面孔听会,讨论氛围热烈、朝气蓬勃。四是希望,人工智能融通研究需要付出耐心和热心,等待时机成熟定能燃起熊熊烈火。

(编辑:肖珊)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