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王徵)《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11期刊发我校哲学学院陈波教授文章《我们为什么“必须”和“应该”——架通从“是”到“应该”的桥梁》。陈波教授连续两年在该刊发文(去年发表《哲学:知识还是智慧?》一文),提出主体性、原创性理论观点。
文章认为,休谟、摩尔等人提出的“是”(事实性描述,如“王丽是武大学生”)与“应该”(规范性指令,如“大学生应该好好读书”)、“事实”与“价值”和“规范”之间的分裂和鸿沟是虚构的,因为没有纯客观的“事实”,也没有纯主观的“规范”。我们为什么“必须”和“应该”?这是由以下因素共同决定的:人的需求、意图和目标,其中意图和目标产生于需求,意图的强度往往取决于需求的强度,而需求有客观基础;当下的实际状况,常常与需求和目标存在差距,人们力求改变现状,造成能够满足需求和目标的某种愿景;相关的广义科学原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社会共识(文化传统和习俗等);人所具有的理性思考能力。这些因素把“是”与“应该”关联起来,由此架通了从“事实”到“价值”和“规范”的桥梁。
《中国社会科学》主要发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新和最前沿的重要学术研究成果,被学术界誉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高水平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近三年,我校哲学研究领域学者在该刊共发表七篇理论文章,充分彰显我校哲学学科蓬勃旺盛的学术原创力。
(编辑:赵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