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孔望清课题组在镍催化烯炔不对称环化胺化领域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4-08-30 19:26 来源:高等研究院 阅读:
A A A

新闻网讯(通讯员高妍)近日,国际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孔望清教授课题组在烯炔不对称环化胺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Ni-Catalyzed Enantioselective Reductive Cyclization/Amidationand Amination of 1,6-Enynes and 1,7-Enynes”。高等研究院硕士研究生胡圣伟、王晓琴,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武天宝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孔望清和南京大学王敏燕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为第一署名单位。

手性胺在天然产物,药物分子以及功能材料中广泛存在,小分子药物以及农用化学品中约40-45%都含有手性胺组分,因此开发高效制备对映体富集胺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过渡金属催化不饱和碳氢化合物的氢胺化反应是高附加值手性胺合成的重要方法。尽管目前在烯烃,联烯以及1,3-二烯等底物的不对称氢胺化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多的进展,但对于1,n-烯炔底物的不对称氢胺化反应的报道仍十分有限,主要挑战在于反应中的化学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难以控制。

过渡金属催化1,n-烯炔的不对称环化胺化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孔望清课题组利用二恶唑酮或氨茴内酐作为氮烯转移试剂,成功实现了镍催化1,6-烯炔,1,7-烯炔的化学选择性和对映选择性还原环化/胺化与酰胺化,以高对映选择性(高达99% ee)分别得到了一系列氨甲基取代吡咯烷酮类化合物和哌啶酮类化合物。值得注意的是,携带氨甲基的吡咯烷酮与哌啶酮骨架广泛存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机理实验和DFT理论计算表明该反应由炔烃组分的区域选择性加氢镍化启动,随后与烯烃组分发生迁移插入,而非由镍与烯炔的[2+2+1]氧化环化途径启动。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资助。DFT理论计算得到了南京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的支持,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测试得到了武汉大学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13892

(供图:高等研究院 编辑:相茹)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