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陈海嵩课题组创新引入中国环境治理模式新视角

发布时间:2024-05-22 16:05 来源:​法学院 阅读:
A A A

新闻网讯(通讯员法轩)近日,Nature(《自然》)子刊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人文社科通讯》)发表了武汉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教授陈海嵩课题组的最新科研成果。

论文题目为“Beyond central-local relations: the introduction of a new perspective on China's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model”(《超越中央与地方关系——对中国环境治理模式新视角的引入》)。陈海嵩教授为第一作者,课题组成员冯莉、孙萧宇为共同作者。

该文研究过程持续三年多。课题组通过政策研究和实地调研、访谈等方法,围绕中国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及用途管制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政府部门所设立规划存在重叠和冲突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在碎片化威权主义的总体框架之下,本研究通过引入部门间竞争的理论维度,超越了传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二元分析框架,批判其面对中国问题的局限性,强调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环境治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文章立足于整合和多元的视角,创新性地提出界定政府机构间的竞争的“科层制”模式与“卡里斯马”模式两类理论模型,为理解中国环境治理的现实挑战与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洞见。该文提出的碎片化威权框架下的内部机构间竞争视角,是对传统上基于中央-地方关系的“分权—集权”环境治理理论的补充和进一步发展,有助于更为全面地识别中国环境治理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对中国环境治理中法律法规、政策实施过程的理解,而且为相应主题的后续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分析框架,能够为其他正在经历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国家提供参考。

该文观察到“中央-地方”关系作为一直以来国际理论界理解中国环境治理的主导视角,目前在解释中国现实问题时已经暴露出较大的局限性。以该理论框架的局限性入手,深入研究中国的环境治理特点及其机制。通过对“三线一单”和国土空间规划的法律法规、政策实施情况的分析,文章重点提出了超越央地关系模型,应转向更为多元化的理解,评估和反思对“中央-地方”框架的过度依赖。地方政府行为的多样性并不完全是由“中央-地方”关系框架内的直接指导和利益偏离所驱动。实际上,地方政府在环境政策实施中展现出的行为多样性呈现出权力碎片化的复杂动力机制,这一点在传统“中央-地方”框架的讨论中往往被忽视。这一发现进一步加强了碎片化权威主义理论在现代中国环境治理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在碎片化权威主义的框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仅是多维度分析的一部分,更为关键的是,文章强调体系内部部门间的水平竞争的必要性。这种部门间竞争不仅发生在不同政府部门和层级间的竞争、交易以及谈判,还涉及到官员在环境法律法规、政策实施中的个人动机和策略。结合碎片化威权主义理论,超越原有传统的“中央-地方”框架,揭示更加复杂动态的环境治理情形。在此生态中,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部门间竞争和官员个体的策略与动机共同塑造并推动了环境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人文社科通讯》是Nature旗下唯一的人文社科期刊,SSCI和A&HCI双索引,是人文社科领域的国际权威综合性期刊,在世界范围内人文社科研究评价中具有重要影响力。本研究融合了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视角,立足于中国现实问题与国际上相应理论学说进行对话,丰富了中国特色环境法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

据悉,该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2&ZD138)资助。论文doi:https://doi.org/10.1057/s41599-024-03082-6.

(编辑:肖珊)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