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熊南翔团队在脑脊液质谱分析方面取得最新学术成果

发布时间:2024-03-15 15:08 来源:第二临床学院 阅读:
A A A

新闻网讯通讯员中轩近日,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研究生徐东源以第一作者在《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上发表题为Mass spectrometry for biomarkers, disease mechanisms, and drug development in cerebrospinal fluid metabolomics的论文,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戴璇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熊南翔教授和武汉纺织大学生物工程与健康学院张兆威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高,对健康威胁大,并且发病机制远未明了。由于脑组织标本取得困难性很大,脑脊液成为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标本。但由于脑脊液循环于中枢神经的蛛网膜下腔,很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脑脊液中会出现特异的分子改变。如果采用质谱学方法,探究脑脊液中的各种异常分子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但是由于脑脊液标本的特殊性,其它种类的标本的质谱学分析方法和策略不能完全成为脑脊液分析的借鉴。因此,目前该领域在脑脊液样本处理、检测流程、数据分析以及多组学数据整合等方面存在较多争议和空白,阻碍了基于脑脊液分析的中枢神经疾病发病机制研究。

熊南翔教授与武汉大学校友(现在武汉纺织大学)张兆威教授团队此前在脑胶质瘤、帕金森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样本分析的研究工作中密切合作,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对脑脊液样本的分析方法与技术有着较多的创新,对技术前沿有着较先进的理念。因此,针对目前脑脊液质谱分析领域的不成熟之处,本论文在分析技术与应用进展方面进行系统述评。

在分析技术部分,分析比较了靶向与非靶向代谢组的前处理方法,多种质谱分析平台,以及主流和潜在的代谢物定量策略。在实际应用部分,强调了脑脊液分子层面的组学分析在生物、临床、药理等领域的价值,如生物标志物发现、多组学阐明疾病机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评估。最后总结了该领域现有的挑战和前景,如脑脊液代谢物数据库的集成和共享,MS检测协议的标准化和数据相互识别,以及多组学数据的数据挖掘等。论文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全世界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的热烈关注。

据悉,《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中科院1区top期刊,IF:14.9)是分析化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专注于分析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发表的论文主要为分析化学的新发展简要、批判性概述,叙述性评价等。该期刊以严格的同行评审过程和对创新性的高要求而著称。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5993624001080

(编辑:赵冀帆)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