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孕期筛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构性出生缺陷早期诊断与干预研究”启动

发布时间:2024-01-29 17:52 来源:计算机学院 阅读:
A A A

新闻网讯(通讯员史然)1月26日,由武汉大学牵头,计算机学院教授杜博主持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育健康及妇女儿童健康保障”专项“基于孕期筛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结构性出生缺陷早期诊断与干预研究”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处长赵凯利,“生育健康及妇女儿童健康保障”专项负责人朝呼和,专项管理员赵健萍、严恺,复旦大学附属妇产医院黄荷凤院士,八一儿童医院院长封志纯,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院长周文浩,北京妇产医院副院长吴青青,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处长闫丽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主任医师游艳琴,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吴琰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李平湘等项目咨询专家,以及项目参与单位技术骨干等50余人参加会议。武汉大学副校长唐其柱,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科研项目管理处副处长乔进,科研项目主管刘郝弦出席了本次会议。项目启动会由乔进主持。

唐其柱致欢迎辞并为项目专家颁发聘书。他表示,出生缺陷防治对妇幼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武汉大学将为项目实施做好支撑保障,希望项目依托单位、协作单位和课题单位在项目管理中心与专家组的指导下,早日实现技术落地、取得突破性成果、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赵凯利结合《“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深刻阐释了本项目的重要战略意义,并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具体要求和考核指标进行了介绍。她强调,技术路线的合理性是保障大型科研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希望项目组强化责任意识,提升工作质效,树立底线思维,恪守学术道德,与指导专家组保持密切联系,交叉融合、协同攻关,凝聚众智、勇攀高峰。

黄荷凤院士代表指导专家组发言。她指出,出生缺陷防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关注孕产全周期,涵盖许多复杂的数据追踪与处理任务;同时出生缺陷防治也是一项复杂性工程,涉及遗传、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揭示其底层机制,希望项目参与单位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全力保障项目实施,稳步推进项目落地。

项目实施方案论证环节由封志纯主持。杜博从项目概况、实施方案、研究进展、保障措施四个方面对项目总体情况进行了解读。五位子课题负责人依次对所承担课题的研究背景与关键问题、研发技术与实施方案、课题分解与实施计划、研究进展与运行机制等进行了汇报。与会专家围绕项目及课题实施方案展开讨论并提出了指导性咨询建议,内容涵盖技术路线可行性、研发成果标准化、多中心模型构建、信息安全屏障构筑,以及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实际困难等。

赵凯利作实施方案研讨会议总结。她建议,项目组应坚持目标导向,强化重点攻关,聚焦核心任务,形成亮点成果,牢牢把握科技研发自主权,积极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走出一条医工交叉引领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当日,项目实施方案研讨会分论坛于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举行,各课题负责人及技术骨干就专家组论证意见进行内部研讨。据悉,该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于2023年12月获科技部批复,旨在研制“数据可信任、模型可泛化、病因可厘清、机制可解释、临床可推广”的先天性结构畸形早期诊断平台,制定早期诊断与干预指南,实现先天性结构畸形的早期诊断与干预的窗口前移,提升早期诊断与干预水平。该项目的研究实施将为“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的国家重要战略做出积极贡献。

(编辑:相茹)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