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武汉大学纪念建党90周年理论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2011-06-21 01:33 来源: 阅读:
A A A

为了纪念党的90华诞,充分发挥学校的理论研究优势和多学科优势,进一步彰显武汉大学作为红色革命文化和人文社科研究重镇的独特地位,武汉大学于617日举行了纪念建党90周年理论研讨会。

一、准备充分,广泛动员,形成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

学校党委早在2010年下半年,就发文对这次理论研讨活动进行具体安排和部署。学校有关部门精心拟定征文选题,各单位认真组织,动员师生撰文。论文作者从知名学者到一般教师,从理论工作者到职能部门和学院的党政管理工作者,从老教授到研究生,都踊跃撰稿,显示出了学校师生极大的理论研究热情,大家以实际行动为党献上了一份生日礼物。党委书记李健还亲笔撰稿,写下了《武汉大学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出的三个贡献》。

此次理论研讨会,共收到论文100余篇,是学校相关理论研讨活动收稿最多的一次,也是稿件质量普遍较高的一次。据统计,此次理论研讨活动,教授和副教授的文章占全部征文的一半,有16个单位和学院的师生投稿,这些文章从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外交学等学科角度,对90年中共党史作了多维度、多学科、多视域的研究和阐释,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骆郁廷、石云霞、丁俊萍等多位学者的论文入选了中组部、教育部和湖北省有关部门组织的理论研讨会。目前,已有多篇文章陆续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全国重点报刊上发表。

二、多学科聚焦,论域广泛,新论迭出

与会作者深入研究了9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发展史、理论创新史和自身建设史,对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进行了多方面总结,也有一些文章对毛泽东、刘少奇、瞿秋白、李达、李汉俊、邓小平等中共党史中重要人物的思想贡献及特色进行了研究。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我们党走过了不平凡的90年光辉历程、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的90年,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不懈努力的奋斗史,又是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史。

有的学者指出,建党9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号召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学者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出版历程的视角,对共产党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出版作风,紧扣时局、灵活变通的智慧胆识,以及思想鲜明、一以贯之的精神理路进行了分析,并从出版的角度,得出共产党得人心得天下的结论。有学者探讨了应如何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个问题,强调,马克思主义只有在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的现代传统中,才能最终建立与中国文化、中国思想在传统上的内在联系,从而解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世界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问题。有学者探讨了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界在讨论全球化、现代性、市民社会、文化软实力等问题中实现了自身的哲学观的变革。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武汉大学有宝贵的红色资源,要加以充分挖掘和利用。有学者指出,在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中,有5位是武大校友,他们积极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了思想准备,并参与建立上海、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等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了组织准备,并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学者论证了李达老校长在建党时期的历史地位,认为李达在建党时期反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论争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和骨干作用,为党的成立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同时,他又积极投身于建党的伟大实践中,因此,李达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党的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有的学者用大量史实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在武汉大学的革命实践与办学活动的90年,一部武汉大学的校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诞生、成长、发展、壮大的历程。同时,中国共产党组织为武汉大学校史谱写了红色篇章并推动和引领学校的改革发展,在革命与办学实践中积淀了武汉大学优良革命与爱国传统这一办学特色和学校文化的特质。

与会学者还对党的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有学者全面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自身建设的历程,认为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可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和启示。有学者提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的思考,认为经过90年的探索与发展,党内法规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已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在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充分运用现代法治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努力推动党内法规建设,不断提高党内法规水平,促进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形成。有学者总结了党领导中国政治发展的四次转型及其成功经验,认为,四次转型总的目标取向都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同时,四次转型也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发展经验。有学者对如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农民小生产者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东方农业大国进行党的建设成功经验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中国共产党人把一个农民的党改造成为具有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具有工人阶级先进性质的党,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编辑:杨欣欣)

 附:武汉大学纪念建党90周年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名单

 一等奖:

论李达在建党时期的历史地位(宋镜明)

中国共产党9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经验(石云霞、陈曙光)

武汉大学校史上的红色篇章——中国共产党组织在武汉大学90年(娄延常)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如何继承?(李维武)

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的思考(周叶中)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科学化历程及其经验(丁俊萍 李向勇)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政治发展的四次转型及其成功经验(虞崇胜)

中国共产党红色出版事业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吴永贵  左军)

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念及其建构(何萍))

改造小农意识与保持党的先进性——毛泽东改造小农意识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袁银传)

 

二等奖:

90年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李   周建华)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蕴藏的社会和谐思想(罗重一 钟丽娟)

新时期党内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的基本经验(孙来斌)

从世界历史眼光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赵士发)

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历史经验(杨 威)

从“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的争论看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阮建平)

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的三条重要经验(胡勇华)

关于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思考(彭国亮)

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党建设目标的探索(于海波)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的巩固(侯赞华)

高校学生社团党建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分析(杨丽丽 刘俊虹)

正确认识和处理群体性事件与加强党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钱耕  金伟)

《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王连花)

 

三等奖:

中国共产党人中早期留学生对党内的影响(李勤)

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李华)

中国共产党环境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张密生)

党的历史方位变化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吴向伟)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黄治国、赵健)

略论当前制度反腐的作用、问题及其对策(胡俊峰、李传义)

党的公信力的科学内涵、产生机制、判断维度(龚文德)

高校新闻媒体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杨欣欣)

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历史研究(王丽萍、曾峥)

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的学习型政党建设(王小静)

学制改革后硕士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思考(焦丽)

中国共产党90年来农村社会福利理念发展初探(孟颖颖)

海峡两岸中共党史研究之比较(杨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及其基本经验(林聪聪)

中国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价值向度及实践路径(莫光辉)

从“一条线”到独立自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及其对外政策研究(司文超、廖佳)

简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党的优良传统的关系(吴振君)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