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杨文雯)4月2日上午,“古籍薪火十校相传——湖北省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在武汉大学举行。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馆长魏崇、武汉大学副校长何莲、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童建新、上海图书馆原馆长吴建中、黄冈师范学院副校长马志斌出席活动,省内部分高校图书馆负责人、武大师生代表、媒体代表等参加活动。湖北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刘伟成主持活动。

在现场的倒计时中,魏崇、何莲和童建新共同启动本次活动。
何莲对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湖北省文旅厅、湖北省图书馆的信任与支持表示感谢,对兄弟高校同仁的到来表示欢迎。她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本次活动以古籍保护为纽带,集十校之力,是践行历史使命、响应国家战略号角的体现。武汉大学历来重视古籍保护与利用,持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古籍书库与文献修复中心;整合跨学科力量形成协同创新机制,产出《故训汇纂》等多种古籍著作;图书馆推进珍本古籍再生性保护,推动古籍保护数字化发展。她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让青年一代筑牢文化自信之基,构建起“藏-护-化-承-用”五位一体的古籍保护工作范式,共绘文化传承新图景。
魏崇表示,古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古籍保护是长久事业,而人才加入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保障。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自2022年开展“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计划在全国31个省市的100所高校举办嵌入式课程和专题讲座。湖北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古籍保护工作,武汉大学历史悠久、馆藏丰富,同时在古籍修复、数字化、整理和活化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希望本次活动能进一步开创湖北地区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新局面,更好地加强图书馆、高等院校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推动古籍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童建新表示,启动湖北省“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古籍典藏保护利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也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文化创新战略,整体提升文化影响力”的具体举措。湖北作为楚文化发祥地,文化底蕴深厚,“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展以来,湖北在古籍修复、整理与研究及服务公众等多方面成效显著。他希望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合作,深化古籍保护利用,通过科技赋能、艺术融合、教育深耕激活古籍生命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高校代表、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王斌在发言中指出,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沿阵地,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更汇聚了充满活力的年轻力量,本次活动搭建起了一座传承与创新的桥梁,让古老的古籍文化在新时代的校园中绽放新光彩。作为十校之一,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方位助力活动开展,在推动跨学科研究、强化学习资源建设和培养专业古籍修复人才等方面加强实践,携手共进、紧密合作,不断推动古籍保护工作迈向新高度。
现场还发布了湖北历史文献资源平台,该平台整合55万条智慧图书馆的细颗粒度标引数据,所有上线古籍文献资源均可在线阅览、一键检索,为研究人员及大众读者提供便捷的古籍数字化文献获取渠道。

仪式之后,与会嘉宾参观了设在一楼大厅的展览,体验了古籍数字化技术和古籍修复技艺。武汉大学图书馆联合湖北省图书馆充分调动省内特色珍贵古籍资源,在活动现场设置了“湖北省古籍保护成果展”“学术深耕展”“数字新生展”“匠心守艺展”和“薪火相传展”五大主题展区,充分展示湖北省古籍保护成效、丰富在校师生体验。

该系列活动的首场专题讲座由上海图书馆原馆长、著名图书馆学家吴建中在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开讲,他以“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历史责任”为题,讲述了数字文明时代图书馆人在知识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时代责任,现场来自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院和信息管理学院等专业的百余名师生参与,气氛热烈。
据悉,本次“湖北省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系列活动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武汉大学联合主办,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联合承办,后续将在省内15所高校陆续开展,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互动体验活动等形式,构建“政-校-馆”协同机制,形成“理论+实践”双轮驱动模式,增强湖北高校古籍保护技能,培养古籍保护后备力量,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供图:武汉国民企业与市场经济研究院 编辑:相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