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综合新闻 >> 正文

师生参与2024年“雪龙”号试航暨科教融合海上教学活动

发布时间:2024-09-14 19:31 来源:团委 阅读:
A A A

通讯员:韩璐、张宇

9月8日-12日,2024年“雪龙”号试航暨科教融合海上教学航次在东海顺利展开。此次活动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纪委书记王金辉担任本航次领队兼临时党总支书记,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工作组全程督导,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六所高校参与了此次活动。

“雪龙”号出发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武汉大学选派来自校团委、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测绘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法学院等不同专业背景师生8人于2024年9月8日自上海登上“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与兄弟院校师生一起,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海上教学活动。

本航次中,武汉大学师生积极组织并开展测绘遥感方向理论课程和无人机测绘演练实践课程,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夯实师生专业素养与操作技能。通过参与“启航第一课”、“极地科学大讲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着力培养年轻学子投身海洋与极地事业的家国情怀,加强师生对武汉大学南极精神的认识与体会。

教学与实践

本次试航为武汉大学首次有组织参与的海上教学活动,在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张宇副研究员的带领下,武汉大学师生在“雪龙”号上开设有无人机遥感制图、多源遥感卫星观测等课程,并在东海海域开展了无人机测绘演练教学活动。同时与太原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开展联合教学和交流共享。我校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工作人员谢嘉霖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生物课程组助教,参与海洋生物方向的实践课程,在海上开展浮游生物垂直拖网、生物成分分析等实验。

(图为师生在进行无人机测绘演练)

除课程教学外,船上还开展了升旗仪式、“启航第一课”、“走进南极”大讲堂、“极地科学大讲堂”、“科教融合航次联欢总结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尽管本航次航行海域海况不佳,师生8人仍克服晕船和种种身体不适,无论降雨还是大风,全都圆满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并主动参与厨房帮厨、卫生打扫等劳动,将“爱国爱校、敢为人先、自强不息、求是拓新”的武大南极科考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责任与担当

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雪龙”号作为破冰船执行极地科考任务30周年,是在这样一艘国之重器上开展科教融合活动,彰显了国家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迈进的信念与决心。当前我国正处于极地科考的关键时期,武汉大学以此为目标引领,在教学育人的过程中融入实践育人,扎实推进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和行业情怀教育,将人才培养融入国家需求和时代发展,培育武大学子胸怀“国之大者”的精神品格,增强学生“用大事业磨砺真本领”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越是伟大的梦想,越是需要一代代人赓续接力。武汉大学师生定将牢记本次特别的经历,心怀梦想、身怀本领,传承老一辈精神,用奋斗诠释新一代担当,接续书写科学探索极地和和平利用极地新篇章,矢志为服务国家战略贡献青年智慧和青年力量!

感想与收获

谢嘉霖(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工作人员):非常幸运地能有这样一次机会登上我们国家用于极地科考的“大国重器”——“雪龙”号上,来参加科教融合试航的活动。此次航行中,我担任了上海交通大学开设的生物实践课程的助教一职。课程包括浮游生物垂直拖网,浮游植物的观察和海水叶绿素a浓度的测定等实践实验内容。在这短暂的5天时间里,我与上交大和浙大的同学们一起,完成了6个大面站的海上作业和用于实验的海水采集。作为具有微生物学而非海洋科学专业背景的我,在这次航行中,收获了特别多的海洋学科的生物、生态和地质等方向的科学知识,深刻地领略了海洋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魅力。在这次航行的中后段,由于天气因素影响,海况并不良好,大雨影响着我们的海上作业,风雨交加导致船身晃动,以及随之产生的晕船,但这些都不能阻挡同学们对科学知识的求知热情,这一点深深打动了我。

黄雪珂(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2022级硕士研究生):雪龙号是一艘功勋卓著的极地科考船,我很荣幸、也很珍惜能有这次登上雪龙号的机会。在为期五天的航行中,我们参观了科考船的各个部分,去了驾驶舱,学习了极地遥感的专题课程,进行了海上无人机测绘,并观摩了其他学校的各类海洋实验课程,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这是我第一次出海,原来大海这么美,海水这么蓝,船尾激起的浪花在阳光下形成了彩虹。然而,在垂直拖网作业中捕捞上来的生物相比以往有所减少,在海上偶尔可以看见漂浮的垃圾,这让我深刻意识到了保护海洋的重要性。在这次航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七级风,船只剧烈摇晃,这也更让我体会到了极地科考队员的艰辛。未来我将在极地科学领域中继续不断学习和探索,用国家的大事业磨砺青年人的真本领,也期待将来能有机会去往南极。

王琪华(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2022级硕士研究生):依然记得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时内心的激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希望我们胸怀“国之大者”,接续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勇攀科学高峰。正是在这样的精神鼓舞下,我们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这次海上教学实验活动中。在五天的活动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巨大力量。在无人机测绘的实地演练中,我们亲自操作设备,感受到测绘技术在极地科考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物理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和海洋化学等课程,我不仅对极地和海洋科学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还学习到了最新的现场观测技术和研究方法。这让我体会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还要有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才能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攻坚克难。这次活动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极地科学研究的决心。我将以此次海上实践为新的起点,继承和发扬武汉大学的南极精神,在极地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懈努力,奋勇前行,为国家的极地事业贡献力量。

蒋腾渊(测绘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在刚上船的时候,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和壮美的夕阳,第一次直观的感受到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情画意。晚上,在与南极中心的老师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南极科考的艰苦,并感受到了气象信息,极地海冰变化对于南极科考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南极科考是需要强大祖国支持才能发展。在上船之后第一天,我们在船长的带领下,了解了极地科考的历史,并更加深刻的明白了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在船上的第二天由于暴雨天气以及7级大风的原因我晕船了,与第一天平静的大海完全不同的感觉,这让我感受到了大海的无情和变化多端。最后在老师、同学们的帮助下克服了晕船的问题,这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武大人的团结。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船上的最后一夜,我们8人一起合唱了武汉大学校园歌曲《合照》,虽然大家都不熟练,但是都认真的唱出了我们的热情和真心。

梁杨(法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作为一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的学生,我非常荣幸能够登上雪龙号科考船,开启这趟科教融合之旅,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自然。行船于祖国东海之上,远方的风裹挟着不绝的海浪,置身其中,我用心体会着自然之壮美辽阔,真切领悟到我所修习的专业背后责任之重大。在旁听学习科学考察的相关课程后,我更加相信跨学科合作所蕴含的创新力量和无限可能,期待未来遥感科学、生物学、法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持续交织碰撞,共同构建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实防线。环境法的学习和研究不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更需要实践中的智慧。我将带着这次航行的收获,继续在专业道路上探索,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供图:韩璐、梁杨  编辑:肖珊)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