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综合新闻 >> 正文

【毕业季】武汉大学首届网络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发布时间:2024-06-27 13:41 来源:法学院 阅读:
A A A

通讯员:李瑾、翟晗

信息革命背景下,数字法治建构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而网络法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武汉大学网络治理研究院(下文称“武大网治院”)成立于2018年4月,是致力于开展网络法理论研究、推动网络法学科建设的高端智库型研究机构。2018年7月,经国家网信办和教育部联合组织评选,武大网治院入选全国首批“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成立以来,武大网治院始终立足开放创新的全球视角,秉持踏实严谨的研究态度,坚持积极进取的研究精神,探索网络法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六月,武汉大学网络法专业首批十名硕士研究生全体顺利,开启自己精彩纷呈的下一站,为我校网络法学科点的人才培养交上了一份美好答卷。

人才培养卓有成效

5月下旬,武汉大学网络法专业首批硕士研究生全体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同学们围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法律、数字经济法律治理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等议题进行了论文汇报。汇报展现了首届网络法硕士研究生们良好的学术水平与专业素养。

首届网络法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良好、超出预期。十位同学或选择投身公共服务,加入国家公务员行列或事业编单位;或选择继续深造、攀登知识高峰,两位同学攻读博士学位;或选择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加入华为、腾讯、迈瑞医疗、家乡国企等知名企业的法务岗位。

5月下旬,十名毕业生们自发组织举办“武汉大学首届网络法学求职分享答疑会”,为在校同学分享新鲜的求职心得。选择广西选调生的刘康辉深切体会到,“法学是社会矛盾的调处方案,作为网络法学的研习者,要对社会问题怀揣舍我其谁的信念,勇于担负使命。”即将入职华为的李炎谈及自己的求职之路时,十分感谢硕士导师为自己制定的阶段目标、学院提供的海量资源和宽广平台。

回想起在网络法专业求学的三年,大家纷纷感谢网治院和网络安全学院的共同合作。三年前刚进校时,学生们面临“法学+技术”的双头培养模式不太适应。讲座课程、加入技术实验室及课题组、资格论文与导师的悉心沟通、筹备年会对办事能力的锻炼……滕贺温情地回忆起十位同学相处的种种回忆,骄傲地说:“我们成功地在崭新的水泥地上留下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脚印。”

学科建设着重育人

立德树人是久久为功的事业。十名毕业生也见证了武汉大学网络法学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建设过程。在成功培培养十名毕业生的背后,武大网治院实践了以下的理念与经验——

依托跨院系资源优势,组建网络法精英教学团队。2020年,武汉大学“网络法”交叉学科正式获批设立,学科点以网治院为建设主体,涉及法学、网络空间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具备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资格。为适应网络法作为“领域法学”的发展趋势,网治院在横向打通法学各二级学科基础上,从法学院各教研室抽调青年骨干教师,组成了梯队合理、规模科学的教学团队,探索设计复合型法学课程。目前武汉大学网络法的人才培养几乎涵盖了所有关联的法学二级学科,并且着重在国际网络空间治理、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网络犯罪、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专题上持续投入优势资源。同时,为适应网络法研究与技术高度融合的特点,网治院还联合国家网络安全学院开设了网络安全与技术基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技术类课程,以期实现“法律+技术”的培养目标。

立足网络法学学科特点,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因应网络法理论发展迅速与前沿问题频发的学科特点,网治院在基本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打造了层次丰富的教学活动。学术午餐会专注论文打磨,为与会者提供创意交流平台;“善知”网络法青年学者成长论坛邀请具有海外学术训练背景的青年学者进行学术分享,孵化跨学科合作;珞珈网络治理大讲堂则积极邀请业内大家,为学生授业解惑。

聚焦网络法学研究前沿,系列代表性研究成果有力支持人才培养。优秀的研究是教育教学的先行条件与理论支持。在论文发表方面,网治院教学团队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权威刊物上发表了系列网络法学相关论文,探讨领域内热点问题;在课题研究方面,网治院于2022年获批武汉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由网治院院长黄志雄教授主持;在著作出版方面,2022年,网治院副院长孙晋教授主编的武汉大学规划教材《网络与数据法学》出版。

网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上持续开拓探索,向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通法律、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编辑:肖珊)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