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论坛

首页 >> 珞珈论坛 >> 正文

”武大精神”首场研讨会专页

发布时间:2013-05-10 16:44 来源: 阅读:
A A A

编者按:在筹备12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组织开展“武大精神”大讨论,通过论坛、访谈、座谈、笔谈等形式,进一步发掘、凝练、培育和弘扬武大精神,激发广大师生和校友的爱校热情,凝聚力量,促进发展。426日,“武大精神”首场研讨会召开,专家学者、老领导汇聚一堂,座谈研讨各抒己见。本报特辟专版,摘录研讨会发言,以飨读者,并热忱欢迎全校师生和校友踊跃参与大讨论。  

     

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宗福邦:继承发扬优良学术传统  

今年是武大建校120周年,钟灵毓秀的珞珈山这块风水宝地经历了风风雨雨,武大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岿然屹立,成为国内有名的高校。100多年来,经过前辈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武大为国家培育出一批又一批高级人才,为学术界留下了一部又一部学术精品和传世之作。在这个过程中也培育出了“武大精神”,我就是在这种精神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1955年到现在,我到武大快60年了。在中文系我有幸聆听了刘博平、刘永济、黄焯、程千帆、刘绶松等一批一流学者的教导,他们言传身教,使我终身受益。有一件事我铭刻在心,终生难忘。“文革”中,黄焯老师被视为“反动学术权威”,强迫劳动,白天在学生宿舍打扫卫生,扫厕所,晚上回家后,继续从事研究,十年如一日。他的传世之作《经典释文汇校》以及他整理的一代学术宗师黄侃先生的遗著,就是在这严酷的环境里完成的。从焯老的身上我想起两句古语,一句是“宁静致远”,另一句是“锲而不舍”。从他身上,我感受到视学术为生命的精神,并常常以他作为自己的榜样,从事“文革”以后的研究工作。三四十年来,我们之所以不急功近利,就是因为习惯了平淡和寂寞,承担的每一个项目都是数以十年完成的。我还能做出一点成绩,都跟前辈言传身教密切相关。  

100多年的历史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不能忘记。凝练弘扬“武大精神”,就要继承发扬学术前辈的优良传统。同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新的开拓。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舒红兵:体现时代性  

武汉大学历史悠久,但我们不能一味沉浸在过去。总结“武大精神”既要兼顾传统,又要体现时代性。要注重当前现实,得到师生的普遍认同。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  

凝练“武大精神”,深刻揭示其内涵,并非易事,如果不能体现武大特色,既与具有深厚底蕴的百年学府不相称,也无法产生深远的影响力,达不到预期效果。我在兰州大学读本科时,学校条件非常艰苦,其校训“自强不息,独树一帜”,凝练得非常准确。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学校克难奋进,自强不息,取得办学上的丰硕成果,实属不易。校训与兰州大学的校情非常贴切,承载了兰州大学精神,起到了凝心聚力促进发展的效果,确实独树一帜。  

总结“武大精神”,要认真对待,多方考量,不仅是为了迎接120周年校庆,而且要着眼未来,使其若干年后,也能成为武汉大学的真实写照。  

     

医学部党委副书记邓兰英:医学精神助推学科发展  

原湖北医科大学溯源于清末张之洞在武昌昙华林左卫城隍庙创办的湖北陆军军医学堂,与武汉大学的发展素有渊源,后经历多次停办、复建,可谓一波三折,道路艰辛。我校医学学科走过70年发展历程,通过多年积累,形成了“热爱祖国、追求进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育人为本、大医精诚”的医学精神。  

热爱祖国,追求进步。朱裕壁老校长1934回国建医学院,借助校长的社会地位保护了诸多革命人士和进步学生。70年来,学校培养了4万多名毕业生,他们奋战在祖国医疗事业的各条战线上。现在,医学部也有很多学生学成回国,留学回国人员比例逐步攀升。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创办之初,抗日战争烽火弥漫,民族处境危艰,学校白手起家,困难重重。一切筹备工作都是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进行的。师生们自己挖井,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教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师生们徒步从恩施走到宜昌,然后坐船抵达武汉。至19478月,师生才全部迁至“两湖书院”(原湖北省立医学专门学校旧址)。  

育人为本,大医精诚。抗日战争时期,成立湖北省立医学院的初衷是为了满足流亡学生的求学渴望和社会对医疗人才的需求,学校招收高中生,学制为6年。现在,学生规模今非昔比。为培养一流医学人才,医学部还与芝加哥大学进行了教学改革合作,受到了全国同行的关注和好评。以桂希恩为首的一批教授,把医疗、教育、科研、服务社会的重任一肩挑,为争创一流的医学学科、培养一流的医学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教授鄂栋臣:发扬南极团队精神  

武大人历30年沉淀起来的南极团队精神,是“武大精神”的一种体现。南极团队精神集中体现在“合力拼搏争上游”,概括为四方面:爱国爱校、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敢为人先、不怕牺牲的昂扬斗志;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拼搏精神;求是拓新、勇于探索的科学追求。  

爱国爱校、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是指他们心怀祖国荣誉和国家的利益,时刻不忘给武汉大学争光,不计个人得失,无怨无悔地投身于我国的南极科考事业。敢为人先、不怕牺牲的昂扬斗志,意指他们为探索极地奥秘、获得认识真知,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发扬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敢于担当风险,勇往直前,勇于迈出“人类的第一步”。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拼搏精神,是指跨越极地的100多人次的武大人,顾全大局,注重团队合作,凝聚每个人的力量,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形成合力,出色地完成30年的极地科考任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武大人深深地扎根于中国极地科学研究领域的生命。一个个技术关键的突破,一项项极地科研成果奖项,没有追求真知、善于科技创新、勇争第一的精神,就不可能有武大今日极地科考的春天。武大极地人凝聚成的南极团队精神是武汉大学“以校为荣,创造一流”的“武大精神”的体现。武汉大学有全国最悠久的校史,全国最美的校园,一代代传承的文化底韵,有四校合一的强大师资队伍,这是争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  

大学精神是推动学校跨越发展的无形动力,武大人应以武大为荣,凝聚合力,不图虚名,紧盯一流,不负众望,真创实干,使办顶天立地大学的梦想真正变为现实。我认为,这就是今日的“武大精神”,也是时代赋予当今武大人的责任。  

     

校教学督导团常务副团长娄延常:校训承载大学精神  

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这已成为学界的基本共识。武大120年办学历程中,凝练了代表三个不同时期的校训,都不同程度地承载了“武大精神”。武大校训内涵博大精深,是“武大精神”的集中体现。  

敢于担当的国家意识、爱国报国精神。这主要体现在“自强”、“国立”四字上。“自强”的首要是国家富强,“学盛国斯强”,“图自强”的首要是“人人爱国”,促进国强,学校培养人才的宗旨就是“上备国家任使”。  

敢于超越的刚毅坚卓、豁达兼容精神。这主要体现在“弘毅”二字上。师生办学中要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敢当重任、追求一流的梦想,宽容豁达、海纳百川的气度,刚毅坚卓、坚韧不拔的毅力。国立武昌师大校长一上任,就力主“要办就办一所规模较大、设备完善的国立综合大学”。国立武大校长王世杰坚定地说,“要办就当办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准的大学”。“武大,武大,肚量要大。”办一所有中国特色、世界知名的高水平一流大学,是历任校领导和历代校友的“武大梦”,并为此而不懈奋斗。  

敢为人先的果敢无畏、开拓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勇”、“毅”、“拓新”的校训上。从近代分科教育到招收女生、实行学分制,从改革开放后武大一系列教学制度改革到科学研究创新,从“三创教育”到“顶天立地”理念实施,武大一直走在全国高校前列,正是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的展现。  

以人为本的立德树人、朴诚勤严精神。这主要体现在“朴”“诚”“求是”等校训上,要求武大师生:做人要朴实诚实、朴素率直;做事要勤奋扎实、脚踏实地,无浮躁之态;做学问要严谨治学、求是求实求真,有科学精神。  

     

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胥青山:追求真理,造福人类  

从本质上说,大学精神就是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它引导着大学恪守人文和科学精神,不断追求真理,造福人类。但是,每所大学既有大学共同体都必须遵循的精神,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独特精神。“武大精神”,就是武大学人(包括历代学者、学生)在100多年来的办学历程中所创造、沉淀、传承下来的独特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它就像烙印一样深深印在武大学人的身上,凝聚在学校的学术传统、人文精神风貌,以及校园文化,甚至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乃至空气中。具体说来,能体现武汉大学以及武大学人精神的,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凝练:  

当仁不让,勇于担当。武大学人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任何一个转折关头,都有成批的学子勇于站出来,敢于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追求卓越,包容大度。武汉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追求卓越、自由宽松、包容大度的学术氛围。“民主的北大,自由的武大”一度成为无数学子向往的学府和津津乐道的话题,在这种氛围下涌现出了大批的卓越人才。   

敏锐觉悟,求是创新。武大学人具有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善于把握学术发展的整体趋势和演变前沿,对新生事物具有先知先觉的感知能力,率先发声,勇于拓新。  

以生为本,重德树人。武汉大学包括合校四所高校,历来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关爱学生。合校后的“三创教育”给武大学子插上了翱翔的翅膀。  

无论是上天的宇宙飞船还是大洋深处的勘探,无论是极地科考还是江河湖海前沿,无论是人文社科领域突破还是理学医学领域尖端,都活跃着武大人的身影,都可以看到武大人的奉献,体现着永恒的“武大精神”。  

     

文学院教授熊礼汇: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武大精神”主要表现在学校领导层、教师和学生三类人中,“武大精神”就是这三类人共同尊奉的一种为人的价值观念和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教师为人、治学的精神,学生良好的品质、品格,都是大学精神塑造出来的。教师的为人包括很多方面,首先就是治学,其次是教学和科研。学生在大学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来树立什么样的人格理想,都受大学精神影响。“武大精神”可以用高度抽象的语言概括,如果说得太具体,联系的事物太琐碎,就不叫精神,而是按照这种精神见之于行动的一种表现。  

 “武大精神”与国内外大学精神有相通的一面,即共性,但也独具个性。武汉大学有百年以上的辉煌历史,论其大学精神一定古今贯通,不能丢掉上百年只留下几十年。同时,我们要注意到,“武大精神”既是一种传统精神,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武汉大学历史悠久,不能简单用几句话概括,既要看到古今一以贯之的共性,同时也要看到它受时代影响的特点。“自强、弘毅”是武汉大学一以贯之的精神。“弘毅”与“任重道远”是联系在一起的,与我们要有远大理想、开拓精神相关联。“毅”,就是坚韧不拔,扎扎实实干。武汉大学之所以能在民国时期成为四大名校之一,就是有一种精神在起支撑作用。学术前辈们能在艰苦条件下,坚韧不拔,一心一意地投入所追求的学术之中,隐藏在背后的就是“弘毅”的“毅”。  

武大不同历史时期的校训(包括师德铭)、校歌也是研究“武大精神”的重要材料,它在不同时期代表了武大人精神上的追求,唱出了武大人的心声。  

     

原校长助理任珍良:爱国与拓新  

 “武大精神”就是武大文化,这里所指的文化是精神财富。关于“武大精神”,见仁见智,它是武汉大学的办学宗旨、理念、理想以及价值观、个性特质、治学态度等的高度凝练,是通过武大人(包括校友)的思想、言论和行为向社会展示出来的。“爱国”与“拓新”是“武大精神”的一种体现。  

武汉大学享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美誉,这个光荣革命传统就是爱国主义。“爱国”是“武大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拓新”是武汉大学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产生新鲜经验的不竭动力。武汉大学是中国最具创新精神、创造活力的大学之一。《光明日报》曾对国内高校毕业生成为发明家的情况作过调查,武汉大学毕业生成为发明家的人数位居综合大学第二位。武汉大学敢为人先和追求卓越的事例有很多,拓新精神在学子身上得到体现和延续,他们的业绩闪耀着武大拓新精神的光辉。  

爱国与拓新,是“武大精神”的晶核。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开拓创新,追求卓越,这是“武大精神”的集中体现。“武大精神”凝聚着120年来武大人的心血和汗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和光大“武大精神”,就是要为实现“中国梦”、“武大梦”埋头苦干,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武大精神”增添新的光彩。  

     

档案馆馆长涂上飙:与时俱进拓展新内涵  

提炼“武大精神”应注意四个方面:一要结合校训。大学的校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所大学的精神。二要结合校史。三要综合比较。综合性大学都有一些基本的东西值得学习。民国时期的武大是31所国立大学中的一所,可以通过比较提炼出武大特有的一些东西。同时,民国时期的武大与北大有着很深的渊源。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李四光、石瑛、刘树杞、皮宗石、张颐等名人都来自北大。北大“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学精神对武大有很深的影响;四要把握时代。过去的武大留下了一些值得后人遵循、学习的良好风尚,但时代在变化,应结合时代的要求拓展新的“武大精神”,为“武大精神”增添新的内涵。  

概括“武大精神”可从四个方面思考:传承人文与科学。武汉大学120年的发展,人文与科学精神一直得到传承、演变和发展;崇尚学术与自由。对学术的推崇,经过王世杰、周鲠生、李达等校长及朱光潜、李剑农、李国平、杨端六、刘秉麟、高尚荫等学人的身体力行,已经内化为武大学人的一种自觉行动。由于对学术的推崇,自由的“教”、“研”与“学”也已成为武大人的习惯;追求向善与批判。一向具有人文教育传统和人文学科优势的武汉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奉行着“向善”教育的价值观念。传统的学科优势加上大学独有的品质,形成了学校的一种“批判”精神;奉行顶天与立地。时代在发展,大学精神也需要与时俱进。“顶天”、“立地”作为一种大学理念应该在大学的内外兼修中加以培育,在还原大学精神中发扬光大。  

http://news.whu.edu.cn/paper/?paperid=79&pageid=286  

稿件来源:武汉大学报第1306  编辑:田业胜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