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首页 >> 校园文化 >> 缤纷校园 >> 正文

耕读经典,学问思辨——慕山书社读书育人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4-04-22 10:19 来源:文学院 阅读:
A A A

通讯员:徐嘉乐、白晓雪

2024年,以儒学经典为研读书目的书院式读书会——慕山书社即将迎来它的第十个年头。慕山书社成立最初,没有人能预见其之后的发展,谁也不知道未来的它将会以怎样的面貌存续于高校之中。但如今来看,慕山书社已然成为高校读书会中的一股清流、一支标杆。近10年来,参与慕山书社的师生多达千余人,长期坚持的成员则有近百人。他们广涉多个专业领域(文学、史学、哲学、人类学、考古学、文字学、版本学、艺术学,甚至翻译学、传播学),从这里开始接触经典、培养长期精读习惯、锻炼深度思考能力,并以此为基点坚实地走上学术科研的道路。

一、从客厅到教研室:慕山书社的蜕变之路

慕山书社的成立,源于一位研究生的求知渴望与一位导师的远见卓识。

2015年的秋天,刚入学的研究生张人月找到自己的导师——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葛刚岩老师,询问读研阶段要读些什么书。在详致交流后,葛老师认为应该为门内诸生专设一个读书会,一方面能够带领学生们共同议读经典原著,以读促写、以读促学;另一方面又能帮助学生完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意识,探索育人新模式。说做就做,葛老师立马召集起学生,共同商定、草拟了初步的读书方案,又在讨论了几种读书形式后,最后决定采取书院式经典议读模式。最初的几次读书会都是在葛老师家中几平米的客厅举办的,以茶几为桌,几人搬上小板凳围坐一起。空间小,设施简陋,但大家的读书热情却异常高涨,常常是就一个问题能从中午讨论到傍晚,不知饥饿,最后还是葛老师的妻子来叫停读书会,让大家一起留下吃完晚饭后再做研讨。

最初在葛老师家中举办读书会的情形(右一为葛刚岩老师)

慕山书社的名气渐渐响了起来。一来是最初参与的成员将慕山书社的读书方式传播了出去,一下子就吸引了不少同样想要议读经典的学生。二来是葛老师有意在自己的课堂“做了宣传”。葛老师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意识到一个能够永葆活力的读书会应该呈现出“包容开放、不拘一格”的态度,吸纳不同领域的人才参与。就这样,来参与的成员从一开始的几人迅速扩展到了十几人,这里面不仅有文学院的学生,还有历史、哲学、艺术、外语等学院的学生。不久,开始有校外的爱好儒学经典的学生与社会人士也加入了进来,丰富了读书会的人员构成,也打破了最初成员所构建起来的较为单一的知识结构。

参与者逐渐多起来的时候,葛老师家中的客厅便不再能装得下。为了容纳逐渐增多的书友,葛老师将读书会搬到了教研室之中,也一并将读书的时间固定在了周六、日的下午。据最早一批成员回忆,那时候的文学院还在未曾修缮的人文馆中,冬天的古代文学教研室虽然有空调,但因为门窗破损尤觉湿寒,连续四个小时的读书会常常是最后冷到让大家握不住笔。见此情况,葛老师便把家里的取暖设备拿来,放在教室中以供学生使用。后来振华楼落成,文院搬迁至此,慕山书社才得以用上更为宽敞舒适的教研室。

慕山书社后搬迁至振华楼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

2019年,慕山书社耕读经典的事迹从武汉的高校圈传到了省内其他城市,又从省内传到了省外的高校,如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玉林师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湖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新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院校。许多同学纷纷联系葛老师,申请开通线上读书会,与线下同步进行。在学院的支持下,慕山书社迅速搭建起了一套完整的线上会议系统,使得越来越多的师生能够跨越地理空间的限制来共读、共论经典。同时,慕山书社所建立起的读书制度、读书方法、读书理念得到学院与学校专家的认同。葛刚岩老师便在读书会的基础之上,设计了《经典萃读》课程,向学校各专业的研究生开放。课程开设以来,几乎年年满员,年年得到好评,成为许多理、工科学生来到武大之后感受人文经典魅力的重要一课。

从“一无所有”的客厅到“一应俱全”的教研室,慕山书社伴随着学院的发展而得以迅速成长,也借助学校的平台建设打出了自己的名气与招牌,完成了自己的蜕变。

二、深度阅读与专业研究:慕山书社的与众不同

目前高校的读书会大都是由图书馆或是社团组织的,一般来说所选取的阅读书目都更大众化,组织方式也偏向于泛阅读。这类读书会旨在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但慕山书社从一开始就决心要做深度阅读、要做专业阅读。

葛老师根据自身多年读书经验的积累,结合读书会参与师生的反馈意见,并联系读书会的具体情况,不断地调整和探索,寻找更加行之有效的读书模式和方法,在此过程中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读书方法和育人方式。

《礼记·中庸》中说,学习之道在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之后北宋大儒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在拟定学规时也吸取了这一想法,以“学、问、思、辨”作为学生的为学之序,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穷理”的目的。慕山读书会采取书院式议读培养模式,在读书方法上也对前辈先贤的优秀方法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北大耕读社对慕山书社读书方法的报道

武汉大学对慕山书社读书方法的报道

关于“学”,读书会实行自主式学习和讨论式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对于每周要进行讲解和讨论的文本,葛老师要求学生要提前进行自主研读。另一方面,在自主学习且对阅读文本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之后,主张讨论式学习,每次读书会上各位师生可以针对文本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其他人一起交流探讨,在相互切磋中追求思维的开放性,解读的多样性和理解的准确性。通过自主阅读和读书会上的讨论,同学们可以听取不同的看法,既能开拓眼界,收获更多的想法,久而久之也能让自己拥有更加包容的学术心态。

关于“问”,读书会是一个欢迎大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地方,更是能够帮助大家解决问题的地方。一直以来,读书会都营造着自由提问的氛围,不管问题是大是小、是难是易,师生之间都会相互探讨,彼此解惑。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敢于发问,问题意识也在逐步发展并增强。

“思”是思考,是刨根究底地努力探寻。有时读书会上某一位同学的一个小思考,会引发一场大讨论。葛老师时常鼓励大家多思考、多表达,不同的专业、方向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思考问题,也让问题的探讨更加全面,正是这种多元化的思考,才使得读书会一直处于朝气蓬勃的状态,师生们在读书期间的思考也成为读书会上的一大闪光点。

关于“辨”。理不辨不明,在读书会中没有谁是真正的权威,也从来不设一言堂。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位师生都可以自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他人的想法提出合理的质疑,当意见相左时,彼此相互辩论时争得面红耳赤也是常有的事,但读书会的成员们也因为这样的学术探讨也产生了更加深厚的友谊。经过大家的讨论,或不断突破思维的屏障,相互启发,最终找到了最恰当的理解方式;或对于彼此的观点虽然不能全部认同,但为读书会的师生们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想法和思路。

“学、问、思、辨”的读书方法一直都陪伴着慕山读书会的发展。读书会上,同学们博学多读,谨慎思考,相互审查问难、争辩明理,最终“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样开放的读书氛围,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学术素养,塑造了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更使得慕山书社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智慧的学术共同体。

三、走向广阔天地:慕山书社师生的学术与人生之路

在葛老师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排相片,上面洋溢着历年参与读书会成员们的笑脸。葛老师常跟大家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慕山书社和我就是这铁打的营盘,你们是流水的兵。”

读毕《左传》时部分书友的合影

从慕山书社走出去的学生有一大部分都继续从事科研学习。白晓雪,2017级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参与慕山书社的读书会近三年。刚入学不久的她就因缘加入了慕山书社,并逐渐成为其中的主干力量。在三年的时间里,她同众人一起读完《春秋左氏传》与《国语》,并在研读过程中对中国先秦、秦汉时期史传作品中的口传性产生了浓厚兴趣。以此为基础,白晓雪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在一次次的读书会中拿出来与师友们反复讨论、商榷,形成学术写作思路,最终撰写完成自己的硕士论文,受到评审专家一致好评。正是在这样的鼓舞下,她又考取了西北师范大学的博士,跟随我国著名先秦文学研究专家赵逵夫先生继续学习。与白晓雪相似,本硕都在武汉大学修习的毕然同学自大三起就参与进读书会中,先后精读了《春秋左氏传》与《礼记》两部经典。在读书会的影响下,毕同学确立了自己的科研兴趣,并立下了科研志向。目前的她已顺利从武大毕业,考入中山大学的古文字学专业,朝着自己制定下的计划努力迈进。像白、毕两位同学这样因为读书会爱上学术研究的学生还有很多,他们在这里思考与沉淀,直至结出科研路上的累累硕果。

慕山书社为大家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交流平台,还是一个受经典滋润的精神家园。读书是有利终生的事。虽然参加读书会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地域,且年龄跨度大,分属于不同的人生阶段,但经典阅读对人的浸润和影响是长久的,是愈来愈深远的,经典中蕴藏的文化与思想更是弥足珍贵。读书会中也有不少成员带着被经典所浸润过的身心走上工作岗位,身体力行的践行着经典所传递的品质与理念。他们有的成为基层公务员,有的成为初、高中老师,虽在不同的岗位之上,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将读书会中领悟到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带到了工作中,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各种挑战。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学以致用”的道理,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批批书友从慕山书社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带着在读书会中汲取的智慧和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让他们在未来的路上勇敢前行。而这些从读书会走出去的人们,也从未忘记自己的根。他们经常回到慕山书社,与师友们交流心得与经验、分享成长与困惑,更将读书会的精神传递给了更多的人,让这份经典传承的火种得以延续。

学生在读过的书上记满了笔记

葛老师坚信,“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半句空”,学术研究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深入的思考。自2015年起,开设至今的慕山书社读书会已经耕读完《春秋左传正义》《论语正义》《韦注 <国语> 》《春秋谷梁传》《礼记集解》《山海经校注》与《殷周金文集成》《解释的冲突》等古今学术经典,目前正在研读《毛诗正义》,也已过大半。为了能够扎实细致地阅读这些经典,读书会除了在每周六、日下午召开外,还在寒暑假举办假期读书会,几乎做到隔日一读。这样的读书强度,让很多学生在这些经典阅读上所花费的课时,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学期课时。即便如此,大部分同学都还是坚持了下来,并甘之如饴。

无论何时走入读书会上,你永远能看到“师者二三人,学生八九人,一壶清茶,一卷古籍,一张安稳的书桌”的画面。在这里,有人缓缓地读,有人静静地听,大家的目光皆集中于那一字一词、一句一读。八年来,慕山书社一直保持着自由的读书风气,鼓励和支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摒弃杂念,不以读书为功利,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保持宁静的读书心态,做到了以经典为师,与圣贤为友,共寻大道之源。

(编辑:赵冀帆)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