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人物

首页 >> 珞珈人物 >> 正文

【教书育人】王炎松:醉心乡土,让古城古村“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2-02-24 18:13 来源:城市设计学院 阅读:
A A A

通讯员:陈设轩

人物名片:王炎松,男,上海人,1969年6月生,建筑学博士,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建筑系原副系主任、党支部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院文化遗产与数字化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曾获武汉大学教学竞赛一等奖,教育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三等奖,湖北省优秀勘察设计奖等奖励。于2001年被武汉大学选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教学奖候选人。2011年以来,连续6年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全国高等学校建筑设计教案和教学成果评选优秀教案奖。指导的学生连续6年获全国高等学校建筑设计教案和教学成果评选优秀作业奖,以及亚洲新人奖第七名。受邀参与录制的CCTV-10《五龙宫考古挖掘》和CCTV-4《乡愁中国》宣传节目于2021年播出。


他坚守学者公心,坚持乡土建筑保护、研究与宣传工作;他恪守文化理想,发掘和考察了大量的中国古村落,推进了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他立德树人、身正垂范,宣扬“守住文化遗产、留住乡愁血脉”理念,感召、引领一批批学子回归故里,主动走向中华大地的万千乡土,探寻中华文明散落在乡间的遗珠;他牢记党员宗旨,率领一批批学生奔赴江西革命老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提出振兴革命老区的规划与设想……

他,就是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王炎松教授。

扎根基层,情寄乡土

作为建筑学教授,醉心于乡土建筑研究的王炎松始终有着“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责任感。二十多年来,王炎松始终扎根基层,情寄乡土,在中国古村古城中,念兹在兹地不断寻找着一处又一处源头活水。

问余何意寻古村,他乡之事广见闻。

人间不免染烟渍,源头活水铸新樽。

金溪古村南丰巷,石城石屋不暇接。

醉卧乡野君莫笑,山河照我为己学。

——这两首七言绝句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他坚持田野考察,足迹遍布南北。从徽州古村到土苗山寨;从鄂东南移民文化到浙东四明山的仙风道骨;从晋南、豫北的朴实厚重到江南水乡的斯文优雅……近十年,他不辞风尘走访了抚州近300座古村落,赶在它们消失之前进行考察和研究,发掘其中蕴含的建筑价值和人文精神。

在王炎松的走访发掘下,一批批古村落群得到了抢救和保护。认识到金溪古村落群在中国同类历史遗产中的价值与地位,十年来,他一直在江西省金溪县开展田野考察与学术研究,为当地甄别和抢救出一千余座有价值的古建筑。这是一个学者守护中华历史遗产、留住华夏血脉的使命与责任。

金溪县委书记王成兵这样评价他:“自2012年溽夏至今,王教授数次进金溪……他用一双厚实的脚板探访了200余个古村遗存,写下了八万余字的游记记录,其执著之精神、坚忍之态度令人肃然起敬……”在王炎松的不懈努力下,金溪有42座古村落列入国家保护名录,数量为江西省之首。

春风化雨,言传身教

洗净乡野中沾染的泥土,走上珞珈山的讲堂,王炎松又是一位师者。

在建筑史的课堂上,王炎松不拘泥于课本,讲述自己田野考察的经历与学术研究心得,鼓励学生辩论建筑热点问题、选择感兴趣的专题深入研究,点燃了众多学生心中热爱专业的星星之火。他开设的通识课“中国乡土建筑赏析”已经坚持了十五个年头,影响了一大批武汉大学的学生,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每周武汉大学乡土建筑的节日”。

在设计课的交流中,王炎松教学严谨,不照本宣科。他注重引导学生们交流研讨,加深学生对于建筑各要素的认识,锻炼大家的基本功。课后给每个学生手把手改图,推荐参考书,鼓励多看案例多画图多思考,不断优化自己的方案。已保送东南大学读研的卜天同学说,“王老师有大师风范,讲设计的方式充满哲学的意味。注重生活与设计的结合,要求设计需合乎情理、创造意义。”

在田野考察的路上,王炎松以身作则,连续二十年暑假带本科生下乡指导古建测绘实习,贵州苗寨、恩施土家、浙东山区、鄂东南老区、皖南、桂北、闽北、赣东……都留下了他带学生爬梯拉尺画图的身影。他为当地带来了建筑保护知识和图纸,也把热爱本民族建筑遗产的精神传递给一届届学生。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王村长”。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二十年来,王炎松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岗位上,只为了守护和传承好中国古村落建筑,这份敬业爱岗、耕耘不辍的精神吸引了一批批青年学生爱上中国传统村落和家乡的青山绿水,也培育了一支业务能力精、协作精神强的学科团队。

耕耘不辍,硕果累累

王炎松的勤奋在学院里是出了名的,大家都说,“他工作效率高,时间观念强,哪怕身体微恙也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因为田野考察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上长期站立讲课和俯身为学生改图,王炎松一度出现腰椎严重滑脱的症状,被医生勒令卧床半年。但王炎松坚持不落一堂课,趴着为学生授课、改图,学院师生感佩不已。

此外,王炎松也十分关怀学科青年老师与学生的培养发展,主动配合青年教师上课,将科研和教学资源向青年教师倾斜。他还与一批青年老师组成了一支业务能力精、协作精神强的学科团队,与地方政府合作探索乡村振兴的科研实践,以王炎松多年的乡土文化研究成果为基础,积极探索教育协同创新机制,形成《武汉大学研究生江西革命老区古村落文化考察及振兴策略》实践育人项目,成功获批2016年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

作为教师的王炎松同样积极鼓励和培养学生进步。在他的设计课堂上,同学们不仅感受美的意境、诗的情怀,还能张开创意的翅膀,收获丰硕的成果。王炎松指导的学生作业连续六年获得全国高等学校建筑设计优秀作业奖。他还带领学生编制了南丰、浚县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成功协助申报临川区、南城县、黄石市、丰城市等中国传统村落,编写《浙东四明山古村落研究》《恩施吊脚楼研究》《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复原》《金溪县古村落价值》《巴拉河苗寨景观》《武当山五龙宫遗址复原》等书籍……

王炎松带领学生所做的工作,不仅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也唤醒当地群众保护古城、古村的意识,为保护历史遗存,实现古城古村活化贡献武大人的智慧与力量。

(编辑:付晓歌)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