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人物

首页 >> 珞珈人物 >> 正文

第十届武汉大学杰出青年风采

发布时间:2013-06-25 17:15 来源: 阅读:
A A A

第十届“武汉大学杰出青年(教职工)”评选日前揭晓,10名教职工入选,分别是:党委办公室杨志威、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张妍岩、法学院教授陈家林、计算机学院副教授杨先娣、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陆伟、口腔医学院教授尚政军、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吴文平、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谭志杰、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沈焕锋、测绘学院教授张小红。

 

杨志威:沟通内外的“使者”

杨志威.JPG

信息宣传、安全稳定、来电来访、机要……对党委办公室信息室副主任志威来说,自己是沟通内外的“使者”。

杨志威担当“使者”已2年时间,先后编辑各类信息刊物180期,出刊字100余万字。他上报的信息中,多次受到中央和省委领导高度评价。获中央领导同志批示7件次(6篇);获省部级领导同志批示23件次(16篇),《教育部简报》、《教育要情》等刊物专题刊发或综合采用近百篇。

一杯热茶、一张笑脸、一腔真诚……作为党委办公室“第一”接访人,杨志威一直坚持“首问负责”,每年接待来访80多件次,热忱接待来访者,用心倾听他们反映的意见,细致耐心地做好安抚、解释和疏导工作,化解率达98%以上,实现了来访零投诉。

参加工作以来,他分别担任过辅导员、专职团干、信息员、机要员、联络员等职务。信息工作、维稳工作和机要工作时效性强、要求高、责任大,上级部门预约信息一般随约随报,不得耽搁,因此“5+2,白+黑”的全天候24小时工作常态,成为杨志威生活的一部分,十年如一日,他总是用心做好每件事。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立足本职、干事创业,在建设‘武大梦’的伟业中实现‘个人梦’。”杨志威如是说。

 

张妍岩:用烛光点亮希望

张妍岩_meitu_1.jpg

她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和他们交流。同学们都评价她是一个散发着无穷正能量的人。她就是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张妍岩。

“作为一名烛光导航师,我热爱所有的学生,并尽自己的全力为学生导航。”她是18名学生的烛光导师,希望能为学生在求学路上点亮一盏灯,“尽管我的光亮并不像太阳般耀眼夺目”。

张妍岩是教学科研双典范,教学效果突出,科研成果丰富。她讲授的《英语语言学概论》本是一门枯燥的课程,但她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按照分类指导、逐步推进、逐层提高的教学思路,变枯燥为生动。2012年湖北省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她获三等奖,并被授予“湖北青年教学能手”称号。

此外,她还积极进行科研工作。2010年,她出版了专著《汉英中介语BE动词习得研究》,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论文8篇,共主持和参与项目8项。2011年,她成为武汉大学首批入选的“珞珈青年学者”。

张妍岩始终坚信:辛勤付出一定会有所回报,尽管有时回报不是短期之内就能看到。回首自己的求学路和在武汉大学工作的五年多时光,她在教学和科研上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更收获了许多学生对她的满满的爱。面对未来,她将在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更加坚定,更加从容。

 

陈家林:比较刑法学领域“新杰”

陈家林.JPG

陈家林教授,这位常常脚步匆匆、来往于湖滨宿舍与法学院大楼之间的年轻人,已在中国内地青年一代比较刑法学领域崭露头角。

比较刑法学是刑法学领域一块最难啃的骨头。在中国刑法学者中,只有像马克昌教授等少数几位巨擘。2009年,陈家林出版个人专著《外国刑法通论》,马克昌为其作序,一向严谨的马老评价“较好”。

陈家林同时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日本关西大学特约研究员等职。他有一系列沉甸甸的科研成果,如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第二届钱端升法学成果奖的《共同正犯研究》(2005年)、高引用率的《不能犯初论》,在国内外一流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等。

陈家林是学院刑法教研室主任,教学中,他将学生分成理论型和实务型两种培养方式,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释放学生自身能量,引导学生发挥天赋与优势。他所指导的研究生中,有近十位进入了司法实务部门工作,还有数位赴德国、爱尔兰、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学习。

他还是一位充满着爱的师者。在他的电脑桌面,有一个专门存放学生信息的文件夹。与其说是师生,陈家林和学生更像朋友,或有关职业或生活上的困惑,或是理论探讨,或是疑难案例的交流。不仅有读书与科研层面的交流,还有生活层面的关怀。

学生亲昵地称他为“家林哥”, “昨天晚上在湖滨食堂碰到家林哥买烧烤了,呵呵!”“家林哥最近下班还那么晚吗?”……他是同学们绕不开的话题。

 

杨先娣:美丽优雅的公共课老师

杨先娣.jpg

在国际期刊和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篇;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学教改研究项目;撰写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库等教材12部……这是计算机学院副教授杨先娣近年来的成绩。

在所有成绩中,有两项惹人注意,即:武汉大学第七届“尊师爱学”我最喜爱的十佳教师、“最美丽优雅的公共课教师”称号。这两个称号得益于杨先娣独特的教学方法、心系学生的情怀以及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已有16年时间的她,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学生,她摸索出了教授这门课程的“独门秘笈”——因材施教,以学以致用为标准、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团队合作精神。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的好评。

杨先娣喜欢和学生沟通,深受同学爱戴,在学生评教中,平均得分99,距离满分只差1分。学生热情地在教务系统中留言评价她,治学严谨、讲课艺术、人格魅力……句句透着对老师的喜爱。

她不仅教书,还重育人。她要求学生追求上进、乐观积极、多交朋友,注重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强调正义心和道德感的塑造。“即使现在社会上有一些很不利于你们成长的负面现象,但是一定要坚信,整个社会风气还得靠你们这一代来支撑。要学会先做人,再做事。”她常常对学生说。

正是她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对课堂的热爱,为她赢得了学生们的青睐。

 

陆伟:学生科研指导能手

陆伟.jpg

1992年考入武大之后,他就一直在这里教书育人、潜心科研。曾先后公派英国伦敦城市大学、丹麦皇家图书情报学院,在多家国内外重要期刊和顶级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和参与编写著作5部,主持或参与各类项目20余项。

也正因如此,2008年,陆伟被破格晋升为教授,2010年成为首批70后团队“信息检索方法与技术”团队负责人,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在育人方面,陆伟经验丰富。他讲课力求连贯严谨,追踪最前沿信息,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发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工作,迄今共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级2项。

此外,他还坚持每周和学生碰面,开展经验交流读书会,积极邀请本领域专家介绍研究成果,与学生交流研究心得。他对自己严格苛刻,但给予学生随意发挥的自由,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锻炼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

 

尚政军:“白衣天使”和“年轻博导”

尚政军.JPG

穿上白大褂,走上手术台,他救死扶伤,是人间天使。这是口腔医学院尚政军教授的形象。

10年来,他先后诊治后墙肿瘤患者近千例,开创了多项关于口腔癌、颌面的新业务新技术。他名扬天下,前来登门求医的遍及全国各地,还有来自英国、加拿大、美国的患者。他先后获评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武汉市十大抗癌博导、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优质服务工作者等。

更多时候,他和在学生一起。多年来,他坚持为本科生授课,积极探索PBL教学和双语教学。他善于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效果深受好评。2004年,31岁的尚政军成为博导,是我校博导遴选制度改革后最年轻的一位。

在繁重的临床工作和教学任务之余,他围绕口腔癌转移及血管生成机制,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2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课题1项和武汉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专项资金项目1项,参编学术专著4部。

 吴文平:学生的“知心哥哥”

吴文平.jpg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吴文平,是个“80后”,但他并不典型。正当青春年华的他,是一名班主任,是几十个学生的“知心哥哥”。

教学中,他注重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善于将本学科发展研究前沿、研究热点传递给学生。针对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他强调基础、突出重点、特别注重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型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乐学、爱学、会学,通过课堂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他和学生亲如朋友,每天生活在学生中,不让一个人掉队,开展一对一帮扶,将学生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扎根土壤、才能开花、才能结果。”这是吴文平的信念。他把全部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上,先后在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德国伍珀塔尔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学习、交流和访问。

近年来,他主持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

同时,他积极参与学院教改项目“固体力学学科教学团队及课程体系建设”,并担任新开课程《材料力学行为》和学生实验技能培养的主要负责人,通过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

 

谭志杰:物理学之梦

谭志杰.jpg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谭志杰,1992年考入武大时,也曾有过迷茫。当时,物理专业并不被看好,许多同学纷纷转专业,或跨专业考研。但是他清楚地知道,从事物理学研究才是他真正的梦想,这一干就是20年。

他一直主要从事软物质物理理论方面研究,并做出了国际创新性的成果,包括建立了核酸静电学的紧束缚离子理论等,发表SCI论文40多篇。因研究成绩斐然,他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获湖北省青年科技奖。

坚持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谭志杰也不例外。2002年,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美国密苏里大学进修,后又攻读物理系、生化系博士后。导师给他定的研究方向是“软物质”,这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领域,没有太多前人成果可供参考,课题面临很大的变动性,极有可能无果而终。

但他并没有放弃,先系统地学习了热力学、统计力学。白天仔细研读论文,查阅资料,与导师同学们讨论,晚上整理思路。从早到晚,除了简单的生活起居,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3年时间,有痛苦,有徘徊,但始终没有放弃。最终,他原创性地提出了处理核酸分子在高价离子溶液中相互作用的紧束缚离子模型(TBI),以TBI理论作为出发点,系统深入研究了离子-核酸作用热力学,得到了相关定量热力学关系式。

 

沈焕锋:教学科研创新不止

沈焕锋.JPG

在各种“最”之风盛行的今天,沈焕锋掐指一算,好像自己也能沾上个“最”——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最年轻教授、博士生导师。

虽然年轻,他已硕果累累。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担任 973课题副组长;在863重大项目中,担任课题第二负责人,承担近600万元的科研经费;发表SCI论文30余篇,包括国际图像处理、遥感领域权威期刊11篇。

他在遥感影像质量改善、超分辨率重建、多源遥感融合三方面,进行了创新研究,并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积极评价,论文被引率高,应邀出席多场国际学术研讨会。

此外,他还承担着多门本科生、研究生专业课授课任务。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有益尝试,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对一些基础较好、有科研兴趣的同学组成研究组,指导他们进行相关内容的科学研究。他指导的三个学生团队,获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多名本科生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ERDAS最佳遥感科学论文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武汉市“黄鹤英才计划”、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出色的科研和教学成绩,为他带来了很多荣誉。

 

张小红:慈师也出高徒

张小红.jpg

1999年留校以来,测绘学院张小红教授一直站在教学第一线,讲课风趣幽默,深受同学欢迎,被评为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十佳教师”。

慈师也出高徒。他的学生李星星,博士一年级受邀前往国际著名的德国地学研究中心,参与前沿课题合作研究,并于2012年获国际导航协会最佳学生论文奖。他教的学生中,多半研究生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还有人获“南方测绘挑战杯”全国测绘科技创新论文大赛一等奖等。

张小红治学严谨,求真务实。他长期致力于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在精密单点定位理论方法及其工程应用、高精度GNSS定位模型和算法、GNSS地学应用等领域开展了系统深入的创新研究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

20053月,应邀到丹麦国家空间研究中心进行合作研究,提出在格陵兰冰盖航空测量用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取代其传统的差分动态定位方法,解决了困扰丹麦空间研究中心多年的技术难题,得到了丹麦空间研究中心的高度评价。

他最早在我国研制出高精度精密单点定位数据处理软件,已在国内外数十个单位推广应用,成果被推广应用于“西部测图”、“海岛礁测绘”等国家重大测绘工程中。 

(见习记者严航整理)

(编辑:肖珊)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