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宇昂
作者简介:朱宇昂,文学院2018级本科生,2021年图书馆“十大借阅之星”。2020年曾加入浪淘石诗社。钢琴、古典乐和德语爱好者,现代汉诗初学者。拟就读于德国哥廷根大学“东亚研究/现代汉学”方向。
纵观珞珈山下四年学习生涯,并无任何值得夸口的成绩。倒是读书时那些有意无意埋下、留待日后发芽的种子,给我回顾这段经历的信心。精神上的饥饿感构成我阅读的源动力,它促使真实而有分量的思想打着漩涡从我内心的河床缓缓流过,一次比一次更充分地更新我的生命,使之崇高、强韧而丰盛。
本科第一学期,张箭飞教授的选修课《西方文学名著研读》为我本科四年的阅读旨趣打下了基础。这门双语课程原为大三学生预备选修,它还有一个长长的副标题——“西方城市小说细读:从巴尔扎克到卡尔维诺”,足见箭飞老师独特的问题视域。老师借由耶鲁大学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1930-2019)的文学观,取径美国“新批评”文本细读的方法,带我们漫游欧美文学大师守护了百年的精神领地。
张箭飞老师博通文学翻译学、文学地理学、植物学和人类学等学科。与她交谈,我首次直观地经验到何谓求知,何谓生命的喜乐与智慧。每次听她演讲都是在经历头脑风暴——繁复驳杂的知识线索恰似形色各异的种子,如雨点或者雹粒般接连不断地抛到我的面前。
这些种子构成我思想花园中的新物种,破土而出的每一株都以自己的方式与大地相连。箭飞老师自然流露的智性光辉,使我在为学之初就培养起对于经典文本的持久热情,又因之而通过细读实践打磨出慎思明辨的耐性。

2019年的第三学期,我有幸选到芬兰赫尔辛基大学黄保罗教授的选修课《学以成人:芬兰与中国教育及其哲学基础》。黄老师以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的“人学”观,引导我们反观中国思想史中“人”的隐匿与发现,并就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如何促进创新展开思辨。
对“何为人”、“何以成人”、“何以处理‘天人物我’的关系”等哲学及人生根本问题的思考,使我更萌发“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的终极愿望。
同年暑假,在四川省阿坝州的调查实践经历,又凿开我的第三只眼,使我看见并尝试体味那里的人们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10年里重建生存秩序的努力。我渐渐对非虚构写作产生兴趣,梁鸿、黄灯二位老师的著作也顺理成章地进入阅读视野。星空之下曲曲折折的岷江峡谷中,一束束本质上同等宝贵的梦想在悄悄生长,长成任何可能形态的人生。明乎此,我们就能对他者的价值选择保持始终如一的尊重。

2020年春,时疫骤起。在家面对电子屏幕度过的一个学期更加磨练了我的阅读耐性与求真意志。在于亭教授《海外中国学研究》课上,我系统阅读了美国学界中国学研究的四部里程碑著作:《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从此决定一探“现代中国的发生”之究竟,这也成为我硕士阶段要攻读的方向。
于师刚毅敦朴的个性,既是我抵抗时代虚无与自身顽劣的武器,也是我孜孜以求真学问、真道德的人格标杆。想起四年里在于师书香馣馤的办公室聆听的数次训诲,心里总感到踏实、平安。
我性格跳脱、心思散漫,读书四年,率性有余而蓄力不足。幸而功不唐捐;而且“人在追求中,错误总是难免。”(姜铮译《浮士德》之《天堂序曲》)如此信心足以给我继续泛舟航行的理由。

朱宇昂(右一)和同窗合拍毕业照
自大二起,我渐渐摸索出了清晰可辨的读书兴趣,分成三条线索:一是“二战”后以策兰(PaulCelan,1920-1970)诗歌为代表的德语诗歌及2020年以后现代汉诗中的历史书写与集体记忆;二是晚清民国迄今现代中国的诞生与启蒙现代性问题;三是明清易代之际的文人如何在书写世界(主要是诗歌)里寄托其遗民心志。
这三条线索聚合成一个大问题,即:经历时代震荡的人,如何借助旧的思想文化遗产在时代中重建安身立命之所,以寻回那条在历史与现实交替中隐含的信仰根基。
我能自觉地展开如上思考,离不开从张箭飞老师那里学来的细读功夫与持续的求知热情,也受惠于黄保罗教授所讲马丁·路德“人学”思想的启发,以及于亭先生的提点与接引。
行文至此,仍意犹未尽。限于篇幅,只能记下读书从学之大略如前。最后,从《论语》里拈出两句我愿终身奉行的话,以鼓励有心向学的师弟师妹:“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生编辑:李金辉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