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第四届辅导员标兵风采:做学生成长的“营养剂”

发布时间:2021-10-22 14:07 来源:武汉大学报社 阅读:
A A A

实习生:姜俞冰、杜诗榕

指导老师:付晓歌

近期,测绘学院张婧、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刘迪、弘毅学堂唐羽、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宋雨禾、艺术学院张亦旸获评武汉大学第四届辅导员标兵。五位辅导员在职业能力比拼中脱颖而出,展现出别具一格的风采。在他们的身上,你能看到你所熟悉的细节,这些都是武大辅导员们共同具有的品质,他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于每一处彰显新时代光彩!

张婧:润物无声,为青年撑起人生的风帆

毕业伊始,张婧就走上了专职辅导员的工作岗位。从工作开始,她就在思索一个重要的问题:要怎样把“思想引领,凝聚青年”的规定动作落实成具体的行动,要如何将“联系青年,服务青年”的美好愿景转化为脚踏实地、真真切切的工作成果。而她十余年的工作实践,正是对此最好的答卷。

测绘学院是一个工科院系,课程量大、难点多、任务重。张婧曾遇到过一位藏族的同学扎西(化名),因教育基础较为薄弱,挂科较多,自信心和求学欲都很受打击。

张婧便及时了解他的情况,并与他的室友、朋友建立联系,以便及时掌握他的情况和心理状态。在频繁的日常联系中,张婧不仅关心他的生活,又适时地开始在课程期中、期末等时间节点上,温馨提醒扎西按时完成作业,争取一次通过考试。

如此日复一日细致的关爱、耐心的帮扶,逐渐打动了扎西。他对张婧的态度也从一开始的抗拒变成了接纳,甚至偶尔也会主动来办公室聊天、谈心。张婧欣慰地说,“当学生感受到你的真诚,渐渐地也会有所回应。”

就在扎西的情况逐渐趋于好转时,一个来自藏区的噩耗传来:他的母亲病危。援藏干部跨越千里的来电,传达了他的父亲希望隐瞒这个消息的意愿。但张婧很快就在观察中发现同学情绪的不对劲,于是她便主动与藏区的干部联系,她说:“我们不能压抑孩子的哀思与孝心,这可能给他的人生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

在征得其家人同意后,张婧一方面与院系联系,为扎西办理疫情出校的手续;另一方面,委婉地告知扎西消息,安抚其情绪,并帮他申请了学院的临时困难补助。扎西说,是张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让自己“熬”过这段艰难的时光。

因为一门课未能及时与老师取得联系,扎西不能如期毕业。对他来说,这将很可能让他失去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张婧了解后,迅速将情况上报,及时与援藏干部建立联系。经过多次沟通,该单位在了解实际情况后,也终于同意为扎西暂时保留工作岗位。

在十余年的辅导员生涯中,张婧始终以赤诚之心对待学生。她陪伴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成长,为一批又一批徘徊在“迷途”中的的同学撑起了人生的风帆。

刘迪:坚守理想,做具有专业能力的高校辅导员

“今天,你们经历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而我,刚刚结束了自己的大学生涯,实现了自己多年的辅导员梦想。于是,从今天开始,我们都应该拥有新的梦想……在你们通往梦想的路上,我不敢说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但我真诚地希望,我是那个当你们遇到困难时可以帮助你们的人,在你们存有疑惑时可以为你们解答的人,在你们感到迷茫的时候可以陪你们聊天的人。”

这是2011年9月4日,刘迪写出的第一封“每周一信”。自此之后,刘迪坚持给学生写信,或是讲讲时事新闻,或者聊聊大学生活,或是推介一本好书,亦或是谈谈有关青春和理想的故事。这些信件也许内容并不精美,却真正地成为了她和学生们交流感情、交付信任的平台。

2016年,在接连送走两届毕业生后,刘迪来到昆山杜克大学挂职,担任校团工委书记和资深学生事务专员。在三年的挂职经历中,她深刻体验了美国学生事务体系的专业性能够给学生们带来的更加科学、全面的成长指导,不断的积累让她储备了丰富的理论工具,亟待应用。

2020年初,突然爆发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生活的节奏,学生心理状况急需关注,“静待花开——正念成长”行为实践工作坊便应运而生。刘迪解释说,正念,即在现实现刻,尽可能地采取非反应、非判断和全心开放地方法全心投入。她将正念理论应用其中,同学们从“8颗葡萄干”的“正念进食”开始,感受正念的轮廓,进一步体验“正念呼吸”“正念深蹲”等互动项目,并由此开始了为期21天的正念行动计划。

参加了正念小组的张琳(化名)说:“21天,一开始连集中意识到呼吸上,都需要很长时间的调整,但对正念有着初始的趣味感。但随着日子的积累,呼吸变得轻松自然,驱动力却变成了坚持。或许这就是21天的意义。”

到现在为止,正念小组活动已经进行了五期,刘迪在其中插入了很多现实性的课业问题——如手机依赖症等,切实地解决了很多困扰同学的问题。下一步,刘迪打算开展精力管理小组活动,提高同学们的注意力和效率。刘迪还有更长远的打算,“希望通过做出实体的工具大面积推广和使用正念方法,让更多学生受益。”

辅导员要走一条专业化的道路。刘迪坦言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带着自己的初心,把阳光洒满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之路,用更多的理论输出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树立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形象。

唐羽:以身为范,用温情点亮学生前行的路

2021年,是唐羽成为学生辅导员的第九年。入职以来,她始终坚持以身示范,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带动学生。于是,同学们在班级群里,经常看到唐羽打卡青年大学习、学习强国的记录;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看到唐羽学习、跑步的正能量日常分享;在学校的报道上,看到唐羽下沉社区,积极参加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身影。

“希望可以用自己的行动给同学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如果我做的这些事情让大家有所触动,也就能带动他们也更好地投入学习、生活”,唐羽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孙林(化名)是2018年入学弘毅学堂的学生,初到学校时,他面对环境的变化与学业的压力,有着诸多的不适应。唐羽在了解相关情况后,多次通过线上聊天、线下面谈等形式与之交流,给予他安慰和鼓励。2020年初,全国爆发疫情,从武汉归家的孙同学真切地感受到周围人对自己的疏远。面对他远在家乡的低落状态,唐羽鼓励他积极与外界沟通,主动加入到抗疫的志愿活动中。当孙林说起,亲邻对他的评价不再是“武汉来的”,而更多地变成了是“真不错的小伙子”时,她由衷地感到骄傲与欣慰。

因孙林疫情期间的突出表现,唐羽推荐他作为院系代表为2020年武汉大学的招生宣传录制视频。孙林很是惊讶,认为班上比自己更优秀的同学有很多。但唐羽却在电话里坚定地鼓励他,让他明白自己其实很优秀。现在,孙林的心态上发生很大的转变,学业早已不再是他的困扰。不久前他还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唐羽认为,“不断地予之机会,发现并放大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也可以,这也是我辅导员工作的意义之一。”

“辅导员的责任首先是做好思想引领,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唐羽认为,比起刻板的说教、硬性的要求,她更愿意用现实的经历、切身的感受来不断影响同学,扭转同学的思想。多年的辅导经验让她确信:“思想问题是核心问题,很多时候思想的问题解决了,学业和生活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当她在现实生活中一点一滴种下的种子,真正在学生的生命中发挥了作用,唐羽作为辅导员的价值感与热爱感也就开出了花。

宋雨禾:了解学生,是我做好辅导员的第一步

2019年,宋雨禾正式成为专职辅导员。经过三年兼职辅导员的磨砺后,她已经有信心能快速地和学生们打成一片。“这远远不够,辅导员要对自己的学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宋雨禾如是说。

在开学前,宋雨禾给即将来到珞珈山的学子们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写一篇简短的自传。后来,她许多后续的工作都可以回溯到这一篇篇简单的自传上。比如:她会格外关注留守家庭的同学是否能在集体生活中得到足够的情感支持;会向家庭经济困难但没有申请补助的学生及时问询情况;会给能歌善舞、兴趣广泛的同学推荐展示的平台。

宋雨禾认为,这让她在与同学们尚未谋面时就已经对他们有所了解,对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担任院团委副书记期间,宋雨禾作为“泉塘筑梦”公益社团的指导老师,策划、统筹了多次学生支教活动。在一次赴湖南省耒阳市亮源乡的某村小学的暑期支教中,宋雨禾作为随队老师,度过了一段和学生们朝夕相处的时光。

每天,大家在简陋的环境中认真备课、自己准备饭菜、用井水洗菜和洗衣服。“看到这些,我很受触动。从懵懵懂懂的大学生到备受孩子们信赖的小老师,这是很难在学校里观察到的同学们的另一面,有了这些我对他们的了解才更完整。”宋雨禾认为,每天与同学们待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增进对大家的了解,这比从其它途径听说学生的情况更真实,也更有意义。

得益于对同学们的了解和关注,她往往能及时察觉学生的困难和需要,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竭尽所能在支教过程中为大家提供更多帮助和支持。支教队的成员更迭在所难免,新的队员必须面对孩子们同一个提问——“去年的那个大哥哥怎么没来呀?”,宋雨禾在安抚队员们情绪的同时,也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她联系到往年参与支教的老队员,鼓励大家用卡片、信件等形式延续与支教地区学生的沟通,并和新队员一起探索与孩子们的相处方式。同时,她也加强了对“泉塘筑梦”社团公众号的建设,筑牢队员与孩子们联系的桥梁。

宋雨禾认为,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给予他们适当的陪伴与关爱,是辅导员工作的基础。她说:“我很喜欢和学生在一起的感觉,虽然辛苦,但能陪伴、帮助到他们的成长,是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张亦旸:言传身教,传递辅导员接力棒

担任辅导员的四年来,艺术学院辅导员张亦旸时刻提醒自己立德树人的职责——引领学生思想、指导学生发展、解决学生困难。张亦旸负责艺术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辅导员工作,其中涉及到大大小小各个方面,难免会有一些不被理解的时候。

曾有一位学生在学分审查时被发现所欠学分较多,张亦旸按规定联系了学生父母和本人。学生对此很不理解,认为自己已经成年,所作所为都由自己负责,辅导员不应干涉过多,甚至产生了一些抵触情绪,与张亦旸的关系也有些僵。

张亦旸没有就此停下,而是一直坚持引导和沟通。在毕业季的一天,这位学生来到办公室深鞠一躬,说:“老师我学分都补齐了,能顺利毕业了,并且还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多亏了您在最关键的时候拉了我一把,谢谢您!”

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张亦旸,在他看来,自己只是按规定做了一件职责内的小事,却没想到对同学的影响这么大,甚至影响了他的一生,这更加鼓足了张亦旸要把每一件小事要用心做好的决心。

“感恩您在我们研究生生活中勤劳且尽责地付出,我们可以在生命中遇到您这般工作负责且如兄长般和煦的辅导员老师是一种荣幸”,“初识旸哥时我比较害羞,是旸哥鼓励了我提问,总觉得很温暖”,“不管是办公上还是日常与我们相处,我总能看到您有条不紊的处理,谢谢您一直对我们默默的关注和关怀”……这样的短信、微信还有很多,激励着张亦旸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它们让张亦旸更加深信,辅导员最重要的就是负责任,用心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是对同学们最好的交代。

受自己辅导员影响,张亦旸在毕业时选择了留校加入辅导员的队伍。在他工作的四年当中,所带学生毕业后又陆续有十名走向了辅导员的岗位。谈到这里,张亦旸很自豪,“辅导员的‘员’,代表我们是三全育人工作中的一员。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同学们也成为了其中新的一员,这是对育人工作最好的鼓舞。”


在珞珈山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高校辅导员正在成长起来,用自己的点点“微光”,汇聚成灯塔,为珞珈学子照亮前行的路。

(编辑:付晓歌)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