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红色学科”的初心与使命

发布时间:2019-12-12 11:20 来源:第一临床学院 阅读:
A A A

通讯员:杜巍巍、高婷

作为早期共产党员创立的“红色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历经百年,不断汲取红色基因的原初养分,涌现出一批红色学科、红色跑者,在为民服务中解民忧、暖民心。

13C5C

一天30-50台心脏介入手术下来,汗湿手术服的最美背影”

冠心病人“首吃螃蟹”——“党员专家,我信得过!”

68岁的余先生半月前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心内科,接受华中地区首例“生物可降解支架”植入。说起这段“第一个吃螃蟹”的经历,他说,是“党员专家”给自己的勇气。

余先生所患冠心病异常复杂。全国各地多方求诊后,医生建议他到湖北找“南江北马”——国内心脏病介入做得最好的江洪教授。

初次问诊时,余先生注意到,这位“大医生”的白大褂上,佩戴着一枚熠熠生辉的党徽。同为党员的他一下来了兴趣:大专家见过不少,但把党徽戴在白大褂上的,还是第一次见。一番交流之后,余先生认定了:就找他了。

术前讨论时,江洪教授建议他采用目前全球最新一代的支架技术—“生物可降解支架”,也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都听你们的。党员专家,我信得过!”余先生说。

手术效果非常好。而受益于“党员医护亮身份”的病患,不止余先一个。学科党支部书记余锂镭教授介绍,该学科党员医生的第一个头衔,都是用红字标出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戴党员徽章、亮身份意味着更高的自我要求和责任,更增添了病人的信任度。

党员专家亮身份——一枚小小的党徽,在白大褂上散发出耀眼光芒,拉近医患间的距离。

病人在医院找到“家”——红色学科温暖病患

11月27日,正在人民医院东院区心内科住院的张先生,接到一个特殊的邀请——参加学科党支部“讲党课”活动,并给学科提意见。

“专家技术水平高但是太忙,能不能组织开展心脏病科普讲座?”“病员餐品种能不能更多一点”……这些意见被党支部采纳并迅速整改。当晚,一场《心脏保健》科普讲座在学科开展,100多位病人和家属,从余锂镭教授的讲座中获益匪浅。而这种公益讲座,将会一直坚持下去。

专家把个人电话留个每个病人,24小时不关机及时回复病人疑惑;以学科党支部名义,对病患开展出院后的随访慰问;实行线上、线下“3+3”模式,包括微信点对点、公众号科普、短视频宣教和义诊、宣教、医学活动营,提升防治意识,履行医者职责……

将党建工作和临床工作深度融合,打造“红色学科”成效显著:每年救治病人超过4000余人,各类心脏介入手术近3000台次,做到零死亡、零纠纷。学科也迅速成长为国内知名的复杂疑难心血管病的中心,各种“湖北首例”、“华中首例”的创新术式持续开展;60%以上的病患,来自湖北省外的全国各地。

用党员医护的“初心”温暖民心——这所“红色学科”,让众多病患安心、放心。

“长征精神”引领创新——向国际心血管界提供“中国方案”

今年7月,江洪教授团队研发的一种预防体恶性心律失常、降低心源性猝死的新策略——“金纳米棒”近红外神经干预技术,引发国际心血管界高度关注。

全球率先开展无创、低毒副作用心律失常调控策略研究,为恶性心律失常防治提供“中国方案”,正是江洪教授领衔的“神经再平衡”研究团队的初心和使命。

基于人工智能及互联网+的无创迷走神经调控系统,基于光遗传学技术的无线心脏交感神经调控装置……近年来,“神经再平衡”研究团队的创新成就令人瞩目。

但创新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在东院区心内科临床教室,悬挂着一副巨大的红军长征路线图。在余锂镭看来,红军长征路线图,与人体心脏右冠状动脉血管走向,惊人的吻合。

有理想,有信念;劲往一处使,就能成大事——这是“神经再平衡”研究团队总结提炼的科研创新“长征精神”。他们始终坚持病人需要、临床需求的“初心”,坚持做有用的创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积极促成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直接造福病人。

目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心内科使用的血管支架中,99%为中国制造。他们将科研与临床相结合,“智造”最适合中国人血管的心脏支架,不仅大幅降低了病患的医疗费用,更节约了宝贵的国家医保资金。

(编辑:陈丽霞)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