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大

首页 >> 媒体武大 >> 正文

【荆楚网】冯天瑜教授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我从没研究过它们值多少钱”

发布时间:2018-12-04 08:45 来源: 阅读:
A A A

  有人问我,你们冯家的藏品值多少钱?对不起,我不知道。因为我从来没有研究过它们值多少钱。”12月3日,“冯氏捐藏馆”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开馆。77岁的冯天瑜教授说,自己并不是否定文物“值钱”,但这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应该是文化学术的传承、美学价值的弘扬,这是文物典藏和传播的价值本质所在。

  冯天瑜教授谈到,一些藏宝、鉴宝的电视节目也会请专家讲知识,但更多的是为某件瓷器或青铜器、某幅字画开价,于是很多人一想起文物就是“值多少钱”。

  这位著名历史文化学家近年来因患癌症、重病在身,一直住院,还接受了大手术,已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此次来到现场,他不顾身体虚弱,坚持为观众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谈起文物与中华文化,他顿时神采奕奕。

  现场展品中,有梁启超书赠冯永轩(冯天瑜父亲)的对联、王国维书赠冯永轩的条幅,也有黄侃的篆书扇面。三人都是其授业恩师。1923年,冯永轩入读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时,师从黄侃;其后考取清华国学研究院一期,受业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正是从那时起,梁、王二师所赠的墨宝,使其开启了收藏之路。

  “梁启超先生的这幅对联,上题‘永轩仁弟’。当时,先生对自己的学生都称为‘弟’。”冯天瑜教授告诉观众们,1924年,梁启超在医院陪护病重妻子的数月间,从随携《宋词选》中择句,组成联语二三百副,此后数年手撰集句赠送友人和弟子,父亲冯永轩受赠的正是其中之一。

  冯氏父子两代接力守望文化,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致力于文物收藏与整理,历经近百年,即使在战火和动乱中也不曾中辍。文革期间,珍贵藏书一再遭毁,而放置在天花板上的字画、信札与古钱币大部分得以保存。冯氏父子并不富有,“所购唯凭工薪,所选唯凭法眼”,渐成大观。他们更认为,文物价值不可偏以金钱衡量,其命脉在于其历史内涵、学术价值、美学价值的开拓与弘扬,方能惠及后昆。

  冯天瑜教授与兄长冯天瑾回忆了父亲的收藏往事。当年父母在战火中逃难,藏书、文物始终保存完好。后来在儿子们的记忆里,家中的衣食一直是简朴的,父亲数十年里节衣缩食地购置文物,甚至没有一件完好的毛线衣。父亲清贫一生,却保存了大量文物精品,传之后世,这种风骨令儿子们引以为傲。

  81岁的冯天瑾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当年父亲病重时,他搬张竹床在父亲床前照顾。父亲翻身都已经很困难,却还时时想着学问。床头前备有铅笔和纸,偶有所感,想记录下来,手已难握稳笔,父亲气得把笔一甩,长叹一声:“唉!”这一幕,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父亲的这种精神,也许就是和当前社会上不少人的区别所在。弟弟冯天瑜和父亲一样,有着执着的精神追求,从骨子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冯天瑾说,弟弟因重病还接受了化疗,身体很虚弱,仍坚持整理文物、修订著作。现在,冯氏藏品有了弘扬国学的好归宿,他们都感到欣慰和欢喜。

  在冯天瑜教授看来,冯氏藏品历经坎坷,它们遭遇的灾厄和今日得到的善待,以一粒水珠映照出中国现代文化史的曲折与悲壮。他欣然看到,这批藏品将在文化传承、学术研究与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成人’,要培养道德情操高尚、知识渊博的人,两者不能偏废,而不能仅仅是捞个学位、找个好职业,这种观念是不对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韩晓玲 通讯员吴江龙

  http://news.cnhubei.com/xw/wh/201812/t4197073.shtml

本网编辑:吴林珂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