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大

首页 >> 媒体武大 >> 正文

【新华网】“孤岛教授”于丹:生态治湖二十六年

发布时间:2018-06-06 09:57 来源: 阅读:
A A A

  4月18日,61岁的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刚从浙江的长潭水库赶回武汉。在学院办公楼匆忙接待完一拨讨教治湖经验的孝感市政府来客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梁子岛。

  梁子岛位于湖北第一大湖梁子湖的湖心,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于丹,已在岛上坚守了26年。过去20年,为了守护梁子湖的一湖清水,他和科研团队在梁子湖种出了20万亩的“水下草原”,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岛教授”。

  1992年,35岁的于丹从东北林业大学博士毕业,来到武汉大学,开展“长江中下游湖泊水生植被调查”的博士后研究。

  在考察多个湖泊后,于丹到了梁子湖,一下就被它吸引住了。他住进岛上渔民家,借用渔船收集水生植物种子,开展野外观测研究。

  彼时的梁子湖,主湖区本底好、污染少,受到围网、围栏养殖影响较小,湖泊水质整体为Ⅲ类水,有的地方甚至达到Ⅱ类水。水生生物种类多,覆盖面积大。

  1996年前后,梁子湖开始大面积围网养鱼,周围开始出现一些工厂,污水直接排入湖中,水质也从稳定的Ⅲ类降到了Ⅳ类。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造成梁子湖水生植物基本灭绝,水质降到Ⅳ类、Ⅴ类。于丹开始带领学生团队,在梁子湖里种水草,“冬春交际的两个月,湖水较浅、稳定,鱼类不吃水草,是种水草成活率最高的一段时期”。

  寒冬中,学生们穿着潜水服,潜到两三米深的湖底,把一棵棵水草的小苗插在底泥里,“上来后冻得嘴唇发紫、浑身发抖”。而带领他们种草的于丹,每次下水前,都会依照当地渔民的习俗,喝上一两口白酒暖暖身子。

  到了2009年,他们终于把水底植被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湖中一半水域达到Ⅰ类水。2010年的一场洪灾,又将水质拉到Ⅲ类水,于丹和他的团队用此前十年的生态修复经验,只用两年多就把水质恢复了。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2016年的超“98”特大洪水,给梁子湖的水生植物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洪水刚退,于丹又带着学生,潜入湖底种水草,补救梁子湖生态。今年2月份,全湖稳定在了Ⅱ类水,湖水透明度达到2米多。

  20年间,梁子湖生态几遭破坏。于丹带过一届又一届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累加起来多达100多人。正是这支队伍接力般地修复着梁子湖生态。

  坚守多年治理梁子湖的经历,让他觉得,湖泊治理与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从国外来看也是这样。日本琵琶湖治了36年初见成效,美国五大湖治理了50多年,“我们国家现在的湖泊治理,不能靠三五年就立竿见影,要坚守住,打持久战,持之以恒地治理修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追求粮食产量和水产品产量,大面积围湖造田、围湖养鱼,导致湖泊面积减小,湖汊被切割分裂,大湖被隔成一个个小湖,不仅削弱了湖泊的蓄洪排涝功能,还破坏了湖泊的生态系统。“湖泊表面看像个镜子,实际上一旦有风,就会形成水流的运动,把水生动植物向下游冲,能够促进物质循环和生物扩散,越大的湖泊,环境越好。面积太小的湖泊,形成不了水的循环和运动,一旦有污染,稀释或扩散的概率都非常低。”于丹解释说。

  让于丹感到振奋的是,历史上天然湖泊被人为分割的状况,近些年正在发生改变。2014年底,梁子湖南侧,锁住涂镇湖36年的大堤开始被破除。不久后,面积逾万亩的涂镇湖,重新回到梁子湖怀抱。

  2016年7月14日,伴随着一声声的爆破轰鸣,梁子湖流域的牛山湖正式破垸蓄洪,运行37年的牛山湖大坝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千湖之省”大气魄退垸还湖,让牛山湖永久性地回归梁子湖,既是还湖于民、还湖于史,也是还湖于未来。

  在治理梁子湖的过程中,于丹尤其重视湖泊保护的科学性,只有科学地治理,湖泊才能治理好,“一个湖泊如果治理不科学,短期内可能好转,但湖泊环境和生态会反弹,还会恶化,这是一种不持续的治理。”

  在他看来,湖泊要治理好,不能光治理好水面,而是要把湖泊的全流域都治理好,如果流域有污染,得不到治理,污染最终还是会进入湖中。从2009年前往浙江治理长潭水库蓝藻,到去年抢救洱海、今年抢救中国最大的集约化养殖湖泊——湖南大通湖,如今再赴湖州和台州,于丹和科研团队,已经将梁子湖的治理经验,运用到全国多种类型水体的生态治理和修复中。

  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8-06/01/c_137221691.htm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完颜文豪 本网编辑:吴林珂)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