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大

首页 >> 媒体武大 >> 正文

【中国测绘报】读书 思维 创新 实践

发布时间:2018-04-08 10:42 来源: 阅读:
A A A

李德仁

          21db12副本.jpg

  作为一名“老研究生”,我十分看重读书、思维、创新、实践,我认为这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必须坚持的人生信条。一个想为国家作贡献的人,不管做什么行业,这八个字都不能少。

  为什么要读书?书是人类五千年的文化结晶,人生在世不过百年,不可能什么都知道,所以要学习,学习就要读书。中国人现在的读书量在世界上的排名并不怎么好,可能因为大家都玩手机去了。我想给大家讲几个读书的例子。

  我本科时学俄语,苏联大牌专家的书我全读完了。大一时我也爱玩,但我更爱图书馆的那些书。我当时特别爱看欧美文化的经典著作,例如莎士比亚全集,后来看《红与黑》,又把法国作家的作品全看了,再到后来看歌德、托尔斯泰。当时我看书的状态是天天看书,一般两三天可以看完一本厚书。

  当时爱看书的并不是我一个人,很多同学都一样。夸张一点说,全世界摄影测量的原版书,我们都读了。大一学数学用的是同济大学工科的高等数学书,我觉得比较简单,便借了数学系老师的专业书,有的甚至还花钱买下来了。我读研时,图书馆的阅览室常常只有两个人,我的导师王之卓先生和我。当时我很穷,也没有复印机,我就用我爸从银行带回家的旧账本,在反面一边看书一边记录。现在回想起来,读书真是很重要的事,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有一句话说得好,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买书容易放着不看,但借书是要还的,读书时记一记,书中的内容就大致掌握了。许多老一辈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我认为不读书是不行的。我留学时遇到的每一个老师,他擅长什么,最近出了什么文章,有什么好的发现,我都很熟悉。

  我读书时,一个印度的统计学家在美国写了本书,图书馆没有,只有大地测量系的一个教授从美国带回来一本。我想用它里面的方法做方差的统计估计,但是我与那位教授不熟,便托王之卓先生帮我借书。借回来后,我把它全部翻译成了中文,整理成手册。

  所以说,读书非常重要,如果你不多读书,就找不到“捷径”。即使你有能力自己“钻”,但是人家的弯路你需要再走一遍。如果你读一遍书,就可以走一个“捷径”,知道这个学科在世界上的前沿领域在哪,哪几个人做得最好。

  读书不能死读书。我这个人比较“淘气”,喜欢挑毛病。我读本科时用的是苏联的教材。苏联教授罗曼罗思卡提出了物理学模型法,这是一种由视差求高程的简单方法。在学习这个方法时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果公式中位于分母的Y等于0怎么办?我请教任课老师,老师没有答上来。其实,这种方法在Y趋近于0或者等于0时并不成立。于是我写了第一篇论文,探讨在Y很小情况下的解决办法。在后面的求学过程中,这种质疑和探讨伴随着我。我认为,好老师一般都会喜欢有吹毛求疵精神的人,喜欢能够读书识理并找到问题的人。这就要求你必须有自己的思维,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这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任何一本书,经过仔细推敲都有可能发现问题,没有绝对的真理。

  光读书、光想是不够的,创新才是整个社会进步的动力,我们每个人的历史使命可能就是要做出一些创新。关于创新这一点,我举一个例子。文化大革命后,我被分配到水泥厂干活,整天打电线杆、绑钢筋、搅混泥土、钻螺丝,三班倒。厂长看我是大学生,就把我转到实验室,专门负责水泥制品厂的化学研究。我跟国家建材院的研究人员一起发明了一种全新的硫铝酸盐水泥系列,获得了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当时普通的水泥每吨只卖30元,我们研究出来的特种水泥每吨能卖到120元。我认为,这就是原始创新,创造出世界上本没有的东西。我当时创新的动力是,如果这个矿石浪费了,会对不起国家,并且当时国家有这个需求,凝固很快、强度很高的水泥很有市场。创新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你把书读通了、想通了,有需求后就能创新。

  经常有学生跟我说,这个研究不是他熟悉的,他做不好。但是仔细想想,当时水泥对我来说也不是熟悉的,但通过勤奋加努力一样可以创新。

  最后,创新还需要实践。读书获得的知识、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是创新,验证对不对就是实践。现在的研究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提出一种新算法,做了个实验,实验结果不好就不提了,结果好就写文章,我认为这种创新不完备。如果你做了5个实验,只有1个成功了,而4个失败了,如果不把4个实验失败的原因找到,那么那1个成功也是假的。很多方法和创新是有条件才成立的。比如,可能你的方法适用于平地,不适用于山地,或者适用于南方,不适用于北方,不具有普适性,所以要多实践验证。当然,也不要盲目实践。这就是我们老一代科研工作者的精神——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精益求精,不放过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更不是只拣对的说。

  正因如此,我们要坚持读书、思维、创新、实践这样一个周期的过程。另外还要坚持,成功在于坚持不懈的努力。(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http://www.zgchb.com.cn/page/zazhi_detail.action?id=2018040815253414700

(来源:中国测绘报2018年4月6日第三版 本网编辑:吴林珂)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