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大

首页 >> 媒体武大 >> 正文

【长江日报】武汉大学徐红星院士:打破物理瓶颈让光子器件小型化

发布时间:2017-11-29 15:53 来源: 阅读:
A A A

“感谢学术前辈、同事和单位对我的支持和帮助。”28日,在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后,徐红星首先想表达的就是“感谢”二字。在他眼里,武汉大学不仅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美丽的校园环境,在这里工作让他开心,更激发了他的学术灵感。

48岁的徐红星出生于江苏灌云,现任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这次,他成为2017年新增院士中最年轻者。作为武大物理学科诞生的第一位院士,徐红星当选的消息令该学科师生校友十分振奋。不少师生表示,向来“低调”的物理人,今天太给力了。

据介绍,徐红星自2012年与武大合作组建科研团队,2014年全职加入,随后担任院长。短短几年间,受聘为长江学者,入选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如今,当选中科院院士,可谓一气呵成。这意味着武大“人才强校”战略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徐红星是单分子表面增强光谱和等离激元光子学领域的开创者之一。在实验上首次发现金属纳米结构间隙的巨大电磁场增强效应,是超灵敏光谱传感和其他基于纳米间隙效应研究的物理基础;首次实现纳米光逻辑,开创了纳米光芯片研究的新方向。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器件的追求是越小越好。我们做科研的,就是要从科学原理和技术上去实现。”长江日报记者从他团队师生口中了解到,徐红星的研究成果之一,在于打破物理瓶颈——光的衍射极限,使光子器件小型化,突破传统束缚,在科学原理和技术上有了新的可能。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清华大学陈难先院士对徐红星的科研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他在科研体系上有一些创新或者引领,在纳米光子学领域,他显然是中国做得最好的几个人之一,同时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

除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徐红星指导学生更是耐心细致。经常在晚上11点钟,徐红星还在实验室指导团队学生。博士生刘维康说,每次遇到实验难题,徐老师总会亲自演示,一直陪在身边。

“徐老师对科研全力支持。”物理学院教师袁声军说,他从荷兰奈梅亨大学引进回国后,科研工作一时难以展开,徐红星给他提供了很多帮助。得知他在实验中要用超级计算机做大规模运算,徐红星帮他辗转联系,很快在无锡神威·太湖之光和广州天河上开始实验项目。不久前,袁声军团队首次在中国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上,实现45量子比特模拟,追平了目前的世界纪录。

徐红星说,今年武汉相继实施了“四大资智聚汉工程”,而武汉大学也实施了“人才强校”战略。相比北上广深,武汉发展前景好,武大更是诚心诚意为引进人才服务。比如:为物理学院成立的量子物质能量转换协同创新中心,让学院可以更加灵活地依据需要引进人才。他坚信,未来武大的物理学科能够跻身国际一流学科行列。

记者明凌翔 通讯员肖珊

http://cjrb.cjn.cn/html/2017-11/29/content_5658886.htm

(稿件来源:《长江日报20171129 本网编辑:吴江龙)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