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大

首页 >> 媒体武大 >> 正文

【乐山日报】武大分部 落户嘉定

发布时间:2015-06-15 15:15 来源: 作者: 张在军阅读:
A A A

1938年4月2日,首批入川的武大迁校委员杨端六等人到达乐山。

4日,迁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议决:接洽校舍一事由邵逸周、杨端六办理;修理房屋一事由郭泽烈等人办理;购置器具一事由曾昭安、方壮猷办理;管理工人及器具一事在三育学校方面由李人达负责,文庙方面由石琢负责。随后,委员们开始积极筹备工作,各负其责。

8日,武大第327次校务会议议决,迁川临时校名暂定为“国立武汉大学嘉定分部”。校牌由机械系主任郭霖书写,悬挂在文庙校本部门前。

关于学校布局问题,16日的迁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议决:文庙定为国立武汉大学嘉定分部第一校舍,三育学校定为第二校舍。20日,各院校舍则采用抓阄的方法来解决:文法两院设在文庙,理工两院设在三育学校,城内文庙为总办公处,文庙正殿为图书馆,三清宫为印刷所,等等。租借的校舍破旧不堪,经迁校委员会20多天的努力,修葺完毕。

在乐山这样一个小县城全面而又迅速地展开修缮、制造等工程,肯定需要大量的木工、泥工、油漆工等,这又非要取得当地人士的合作与帮助不可。有一位同盟会会员黄成璋,为武大助过一臂之力,使选址等工作很快圆满完成。还有一位哥老会头子蒋焕廷,很有势力,原是湖南人,后来落户乐山。而负责迁校委员会的杨端六也是湖南人,他便以同乡之谊登门拜访蒋焕廷,争取他大力帮助。这一着棋十分有效,这位蒋大哥号召力强,动员乐山及附近乡镇的所有工匠大力支援武大,各项工程进展神速。刘涤源回忆说,“我4月16日抵乐山时,文庙划作教室用的左厢、右厢,尚在安装板壁、门窗和粉刷墙壁,不到几天就成了焕然一新的系列大小教室,室内课桌,坐凳安排得井然有序,作好了上课的物质准备工作。”效率之高,实属罕见。原来定于5月1日开学,但实际上在4月29日,先头到达乐山的师生,在那些破陋的校舍里,恢复了弦歌之声。

当时武大的很多学子们都认为,“在民族危亡的极端苦难中,能在四川乐山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县城读大学极为难得。一所著名大学在一个几万人的县城,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文庙作为校本部及文学院、法学院的教学位址,利用城郊一片建筑作为理学院、工学院的教学地址,利用教会的一些设施作为女生宿舍,利用龙神祠等作为男生宿舍,还修建了一些简易的教室和宿舍。教师们则分散租用民房,共度战争岁月。对比小说《围城》描述的抗战时期某大学学生及教授们逃难的狼狈情景,武大的师生就太幸运了。”苏雪林觉得,虽不如珞珈山原来校舍之壮丽,也颇有气派。叶圣陶则谓,“以视重庆之中大与复旦,宽舒多矣。” 

http://www.cnepaper.com/lsrb/html/2015-06/14/content_1_2.htm

(稿件来源:《乐山日报》2015年6月14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