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大

首页 >> 媒体武大 >> 正文

【武汉晚报】武大飞来一“巨石” 万林艺术博物馆开馆

陈东升出资逾亿捐建 免费向社会开放

发布时间:2015-05-11 10:02 来源: 阅读:
A A A

武汉晚报讯(记者王震 通讯员吴江龙) 经过两年多的“打磨”,造型如“飞来石”的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昨天下午开馆。该馆由武大校友、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个人出资1.2亿元人民币捐建,开创了国内大学由校友个人出资捐建具有专业水准的艺术博物馆先例。陈东升还捐赠了一批价值约3000万人民币的艺术品给博物馆,包括齐白石、张大千、周韶华、方力钧、岳敏军等名家作品,还有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的书法作品。

该馆建筑成就了“国内第一”的建筑难度——建筑总长度为78米,高达28米,前端悬挑跨度达48米,放眼望去整个建筑的大半楼体都处于悬空状态。整个建筑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外立面的每块铝合金板都由人工浇铸、敲打,凹凸的手工感使建筑更像一块天外飞石,有人称其为“石立方”,也有人叫“飞来石”,武大师生、校友投票后,“飞来石”呼声最高。设计师朱锫介绍,该馆设计遵循“借武大山水之形,写武大人创作之韵”的理念,展现“石形水界”造型的现代艺术美。

陈东升是在毕业30年、母校120周年校庆之际捐建该馆的。陈东升表示,他游历全球最爱去的两个地方是博物馆和大学,看见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都有很好的美术馆,特别是斯坦福大学博物馆的广场上,整套罗丹的雕塑都是别人捐的,所以他很早就有为母校捐艺术博物馆的打算。“我大学毕业时,在珞珈山山顶的一块石头上刻了一个 ‘始’字,激励自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说,把博物馆设计成一块飞来之石也是呼应当年之志。而博物馆的名字,则是用陈东升父亲的名字来命名的,陈东升说:“我在家乡捐了万林科技楼,中学捐了万林图书馆,也是对先辈的纪念。”

“飞来石”的现代感与古色古香的老武大建筑群不搭曾经引发争议,校长李晓红说:“它也许与以孔雀蓝琉璃瓦为鲜明特征的武大早期历史建筑群不协调,但它将是武大新时代的地标建筑。等武大建校150年、200年的时候再看这个建筑,就会看见它身上散发的光芒。”此外,武大正着力打造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群落,包括校史馆以及由周恩来故居、闻一多纪念馆、郭沫若故居等构成的珞珈山十八栋“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万林艺术博物馆的落成开馆为该校又增加了一个艺术育人平台。学校希望将其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艺术博物馆,不仅服务于武大师生,还向社会免费开放。

70多件大咖作品闪亮展出

作为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的开馆展览,“聚变:1930年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涵盖了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艺术家和作品,郎静山、林风眠、陈逸飞、吴作人、靳尚谊、曾梵志等艺术大咖的70余件(组)作品一一亮相,光听这些名字就醉了。武汉观众难得能在家门口一次性欣赏到这么多大家的精品力作,还未开展,入口处长长的队伍就排了几十米。

参展作品全部来自泰康人寿的收藏,件件都吸引眼球。创作于1972年的作品《黄河颂》是著名画家陈逸飞的成名作,这件油画在观念和技法上都体现了当时油画创作的最高水准,也曾是陈逸飞自认为最得意的作品之一,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熠熠生辉的一笔。

布面油画《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被誉为“85美术运动的开篇之作”载入史册,这幅作品创作于1985年,当时作者孟禄丁和张群是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学生,他们合作创作的这幅作品在“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中获奖。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吴作人先生创作于1977年的巨幅油画《战地黄花分外香》此次也到馆展出。据介绍,精通西方油画写实技法的吴作人在画了几十年水墨后,这幅画画得相当不“油画”,且在技法上融入了宣传画、水彩、国画的方法。

可以说从作品的选择和历史跨度上,观众可以同时了解油画和摄影这两种艺术媒介在中国的发展、变化。这次展览持续至528日,广大市民可免费观展。

http://whwb.cjn.cn/html/2015-05/10/content_5440867.htm

(稿件来源:《武汉晚报》2015510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