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大

首页 >> 媒体武大 >> 正文

上课就像看网剧 每周坐等更新

【武汉晚报】慕课 也可拿学分了

发布时间:2015-04-02 15:31 来源: 作者: 武汉晚报记者王震 实习生谢阳雪 通讯员吴江龙 马迪思阅读:
A A A

发端于美国的慕课之风近来刮到了武汉。新学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正式将8门慕课课程列入本科选修课名单,学生结业后可获得相应的通识选修学分。此政策一出迅速得到学生欢迎,全校5000多名本科生,已有1400人次选修了慕课课程。

一杯茶时间学一个知识点

慕课是什么?它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简称MOOC,意为“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2012年兴起于美国,随后迅速波及各国教育领域。慕课课程不同于以往的视频公开课,而是将授课、讨论、测验等整个教学活动放在网上。去年5月,教育部支持建设的国家级慕课平台“中国大学MOOC”上线,打造顶尖高校在线学习平台,所有课程供网友免费学习,当年9月武汉大学上线首批4门名师慕课课程。

昨天,武汉晚报记者在该平台注册选择了武大肖圣中老师的《古文字学》,成为该课程5600余名学员中的一名。该课程于今年320日开始第二轮开课,每周更新一个单元,每单元大约7节课,每节课均为15分钟左右的短视频。

第一节课,画面中神秘的石阵、古老的文字、还有史诗般磅礴的音乐,仿佛把人带入一个远古时代,探索那些刻在龟甲、骨头上的文字。肖老师不时结合图示,介绍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有学员表示,“用一杯茶的时间就能学习一个新知识点。

在“老师答疑区”,大约有50余条帖子,肖老师都有回复。可以看出,学生们都有一定的基础,兴趣也很浓厚。有一位中学生留言说,自己正在研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对其中的汉朝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争产生了兴趣。肖老师对此不仅给予了细致地解答,还说:“作为中学生,能学习古文,很赞。”

慕课上的作业又是怎么完成的?以武大阮桂君老师的《方言与中国文化》来说,学员会被要求上传自己的方言录音作为作业。作业有上交期限,如果超过则没有成绩。上传的作业,客观题由系统批改,主观题则由同学们互评。

设计课程像编剧本

慕课对高校和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这不仅要求教师根据网络教学时间碎片化的特点重新设计教学内容,还要做大量技术工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梅丽霞是该校第一个吃螃蟹的。去年10月,她的《经济地理与企业兴衰》慕课课程上线9个小时,就有2000多人报名学习。

梅老师说,这门课以前在课堂上讲过无数遍,但作为慕课课程,内容就要动大手术。“就像编剧一样,我要考虑哪里放讲解视频,哪里放PPT和动画,怎么让课程不枯燥。还要确保按5分钟一个知识点来切分视频。”她说,学员反映,上课就像看网络剧,坐等每周更新。

看似简短的视频背后,也凝结着助教的辛劳。武大信息管理学院教授黄如花的《信息检索》课程在网上很火,在线学习人数超过万人,因此该慕课团队从全国精选了近200名助教,随时关注讨论区回答用户问题。

十多分钟的课要录一个星期

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文建东的《微观经济学》课程,上线后学习人数也是过万。起初,他对录制慕课有点排斥,因为以前录制视频公开课遇到过“杂音多、质量较粗糙”的问题。

“但这次是一家专业公司操刀,从孔凯鑫女士为首的摄像团队,从构图、站位、灯光等都精益求精。”文教授说。课程从去年9月录到年底,天正热的时候为保证现场没有杂音,不能开空调,脸上出了一点汗就有人立刻上来补妆。在慕课上课,还要克服不能与学生有眼神交流的不适。所以,10多分钟的课程,他和团队成员几乎要花一个星期才录制、剪辑、校对完成。

文教授平时工作比较繁忙,但只要有空,他每天会抽半小时回复学生的帖子,为他们答疑解惑。

慕课跻身大学课程“正规军”

从本学期开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开放了《西方文明史》、《奇异的仿生学》、《国学智慧》、《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等8门慕课课程作为通识选修课,供全校本科生选修并能算学分。

该校教务部负责人说,学生看视频只占成绩的40%,网上作业占20%,期末考试占30%,参与讨论和答疑各占5%

该校史家佳同学选修了《化学与生活》这门慕课课程,她利用平时在寝室休息时间学习,学完了40%的课量。她体会到,慕课不像以往传统课堂“满堂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和讨论问题。

去年9月以来,武大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已开设14门课程,《中国文化概论》、《简明世界史》、《信息管理学基础》等,在武大本身就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截至去年1125日,武大开设的慕课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三。

该校本科生院副院长黄明东说,学校推出慕课课程,是顺应潮流发展。不过,学校还没有将慕课课程列为学生选修课及承认学分的计划。

只要“爱学习”都可“慕”课

不过,慕课更广阔的市场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学员,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爱学习”。

武大毕业生陈松就是一名慕课达人。他本科学的是生物,研究生学的是生态,第一次接触慕课是2013年,“第一门课是听台大一位教授讲《概率》。”他说,自己以前学过《概率》,只是因为同事推荐说这位老师讲得很萌才听的。

刚开始,他经常在国外的慕课平台上学习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的课程。后来国内平台出来,他陆续学习了清华、北大等学校的一些课程。

他认为,慕课课程内容精炼,没有传统课堂上的废话,课后作业都比较简单,主要起催促学习的作用。好的课程,课外阅读量都很大,很考验自学能力。他还介绍,慕课课程修完都有一个pdf版的证书,不过现在国外的平台大部分课都没有免费证书了,需要交一点钱认证,但国内的证书还不要钱。

“这些证书,还未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他说,学慕课课程,主要是为工作补充知识、开阔视野,同时也调节生活节奏。

http://whwb.cjn.cn/html/2015-04/02/content_5430702.htm

(稿件来源:《武汉晚报》201542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