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大

首页 >> 媒体武大 >> 正文

告别学习生活了十年的武汉,去为少数民族人民的“健康”工作

【武汉晚报】桑舒平,从怒族走出的首位女博士

发布时间:2014-06-30 14:56 来源: 作者: 武汉晚报记者屈建成 通讯员曾文晖阅读:
A A A

身高一米六,皮肤稍黑,眼睛有些凹陷,一看就知道是个少数民族妹子。她叫桑舒平,走过人群中,你绝对看不出她有什么过人之处。但她却是武汉大学的女博士,而且是今年毕业的第一位怒族女博士。是武汉大学2014届优秀毕业生。

怒族是居住在云南的独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怒江两岸,整个民族人口不到3万人。

尽管已经毕业,但桑舒平还没有离校,还在忙着一些毕业手续。更为重要的是,她要打理她的行李。“已经装了十个行李箱了。”昨天,指着满屋的行李,桑舒平告诉记者,她的武汉十年基本上都浓缩在里面了。

再过几天,她将告别学习、生活了十年的武汉,回到云南,开始她的另一段人生征程:为少数民族人民的“健康”而努力。 她的博士论文《少数民族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因其详尽、扎实的材料,折服了所有的答辩委员。

“怒族?

你们是不是容易发怒啊”

在云南当地,人们对怒族并不陌生,尽管没有见过,但大多数人都听说过。因此,中学时代的桑舒平过得很平静。

2004年,一向学习成绩很好的“学霸”桑舒平以高出当地省重点线近百分的成绩考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不想到武汉后,身边的人对这个少见的民族格外好奇,甚至闹出不少笑话。

“怒族?有这个少数民族吗,没听过说过。”这几乎是别人知道她是怒族的第一反应。更让她哭笑不得的还在后面。

“你们是不是很容易发怒啊,动不动就突然生气?”许多同学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

桑舒平只好一遍又一遍地向人们介绍怒族这个少数民族,这其实是个好客、热情、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与动怒的“怒”一点都不挨边。

“怒族是因为生活在怒江边而得名呢,还是怒江因为怒族而得名?”这个类似“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提问,彻底把她问倒了。因为身为怒族的她到现在也没找到答案,她问了许多人,包括父母、长辈,甚至是一些民俗研究专家,都没有得出“为什么叫怒族”的确切答案。

其实这个答案并不重要,但怒江是怒族的母亲河却是毫无疑问,她养育了两岸大大小小的各民族。多年后,桑舒平终于明白这个道理,也不再纠结因何得名。

以前有语言没文字

一年过两个春节

怒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因此,桑舒平只会说怒族话,但不会写。

2003年前后,当地有关部门开始搜集相关材料,经过近10年的努力整理出怒族的文字来。去年,桑舒平看到这本刚刚印刷成册的语言文字教材。

和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一样,怒族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脚踝的麻布袍,当然还有漂亮的头布。男子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及膝的麻布袍,或者那种劳动起来比较方便的短褂。

不过,桑舒平介绍,现在在农村才能看得到经常穿民族服装的怒族人,住在城镇里的怒族人穿民族服装反而不多了。

怒族人一年过两个春节。一个是中国传统的春节,一个则是傈僳族的春节——阔时节,阔时是傈僳语音译,有“岁首”、“新年”之意。

怒族与当地的傈僳族关系密切,因此傈僳族的春节他们也过。傈僳族的阔时节,因过去多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日期,故各地没有统一、确定的节期。一般多在公历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举行。1993年12月,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决定,每年12月20至22日为阔时节。

“阔时节可热闹了,当地还放假三天,有许多节目表演,包括上刀山,下火海等等。人们都走上街头,尽情狂欢,街上非常热闹。反而,传统的春节,却很受冷落,大家都坐在家里,很少出来。做生意的外地人也都关了店铺回家过节去了,街上很是冷清。”桑舒平说。

订婚仪式进行了一上午

老公是名军人

真诚、朴实的怒族人,在婚俗方面也显得很特别,没有彩礼一说,基本上不需要聘金,只需男方提一些白糖和花生即可,寓意“甜甜蜜蜜、多生贵子”。

桑舒平已经结婚,老公是云南的一名军人。2012年底,两人正式订婚。“我们很看重订婚仪式,不像汉族人民吃一顿饭即可,不仅双方父母,而且女方的七大姑八大姨也在场。”

当天,在爸妈和舅舅的陪同下,男朋友提着白糖和花生上门,桑舒平的几个姑姑、姨组成庞大的“考察团”,不动声色地在旁边观察。

“主要内容就是双方父母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两人的期待,没有空话套话,都是实话。”

爸爸说的一句话让桑舒平终身难忘。“爸爸说,家庭不是讲道理的地方,是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地方,要用爱去包容对方。”

订婚仪式进行了整整一上午才结束。尽管按习俗不需要彩礼,但男朋友还是给桑舒平戴上了一枚钻戒,这让她很感动。

家乡医疗条件落后

致力当地健康事业

因为妈妈是医生,桑舒平打小就见多了生老病死。

怒族人居住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靠近缅甸,经济落后,医疗条件也非常落后,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也很淡薄。桑舒平从小就立志学医,像妈妈一样救死扶伤。

于是,2004年,在当地学习成绩数一数二的桑舒平填报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学的是中西医临床医学。

大二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预防医学。她不禁心里一动:如果人们都把预防做在前,获得自我保健及防病的知识和技能,那不是比医生更为重要吗?

“希望用最小的成本,让他们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而不是等病了以后再找医生。”于是,她决定改变她的人生方向,报考预防医学的研究生。2009年,桑舒平考取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生,而且还是硕博连读。

毕业后,桑舒平将回云南大学任教,继续从事她的预防医学。她为记者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通过自己及同事的努力,让边疆人民,人人都知晓预防医学的一些知识,懂得急救措施,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让他们健康幸福地生活……

对 话

记者:你是怒族的第一个博士生,你高中同学的近况如何?

桑舒平:我的高中同学基本上都上大学了,但很少读研究生的。他们现在都工作了,目前一半都有孩子了。

记者:在武汉遇到第二个怒族同胞了吗?

桑舒平:没有。在武汉十年了,从没遇到过,恐怕我是惟一一个。

记者:听说你老公的朋友,曾对你读博士不理解?

桑舒平:当时的确有人对我老公说,女孩子读什么博士嘛,何况怒族还没博士生。但老公却是非常支持我,这让我很感动。

http://whwb.cjn.cn/html/2014-06/29/content_5340386.htm

(稿件来源:《武汉晚报》2014年6月29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