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者不应该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应该把每一件事扎扎实实做好。不能单方面强调科研经费的数目,而应更加重视科研成果的质量”。
32岁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并入选测绘系统跨世纪学术带头人,34岁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四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等奖项;2011年,时年46岁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我国测绘领域最年轻的院士——他就是武汉大学教授李建成。
李建成的与众不同,源自对测绘事业的钟情与执著。自20多年前选择测绘的那一天起,李建成就在测绘领域深深扎下了根,一步一个脚印,书写着属于他自己的传奇。
挑战世纪难题
1993年,博士毕业后的李建成成为当时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一名年轻教师。就在1996年他留校后不久,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当时资助金额是80万元,对于一个青年教师来说,资助力度非常大。”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下,李建成在重力场模型建立、卫星测高以及大地测量学的地学应用研究方面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为他后来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从选择做大地测量研究的那天起,李建成就向“确定1厘米级精度大地水准面”这一世纪难题发起挑战,力求建立一个统一精确的“全国大地水准面”。
“大地水准面”是一个过于专业的名词。这个概念在1873年提出以来,确定精密大地水准面就成为全球大地测量学家努力攻克的目标。国际大地测量界在上世纪90年代把“确定1厘米级精度大地水准面”列为世纪性难题,并作为测绘学科21世纪的全局性战略目标。
李建成的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津生对这一概念的解释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大地水准面,就无法测出海拔高度。为了定出一个起始面,我们设想海平面是个静止不动的水面,这个水面就是大地水准面。”如果有一个精确的全国大地水准面,测绘领域的许多问题会变得既简单又省时省力。
经过不懈探索,李建成和他的团队创新性地提出用大地水准面数值模型取代传统水准标石,建立并维持国家现代高程基准,并提出了国内第一个全球高分辨率的海平面高度模型,实现了传统高程基准建立和维持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推进了我国现代测绘基准建设的进程。
此前,国家高程基准的维持模式是通过水准标石来确定,由于地面沉降,地震灾害等原因,这些标石容易被破坏。此外,传统水准测量具有效率低、山区难作业、不能跨海传递的局限性。
李建成研究提出用大地水准面数值模型来实现并维持的国家高程基准,可代替我国花费十余年建立的数万个覆盖全国的水准标石点,改变了传统的费时、费力、耗资巨大的基准建立与维持模式,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模式的一次变革性转变。
“只用GPS卫星接收机和求出的全国大地水准面,就能直接测出各类工程建设所需要的海拔高度,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宁津生说。
“李建成是我国大地水准面工程化应用研究的主要开拓者,解决了精密区域大地水准面确定的多项理论和技术难题,完成了从米级到分米级、到厘米级、再到亚厘米级三次精度跨越。”在对他研究成果的评定中,业界专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这一成果已经规模化推广应用到我国100多个省市区域的大地水准面精化工程,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此外,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下,李建成还开展了全球重力场模型、卫星重力及卫星测高技术等研究,研制成功我国首个高阶全球重力场模型,形成了我国自主创新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为我国测高卫星和重力卫星计划及相关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从“无人问津”到实际应用
“只要不出差,永远可以在办公室找到他,哪怕夜里11点。”李建成的学生、青年教师邹贤才充满敬佩地说,“他的科研成果,是在长期始终如一的不懈努力之下取得的。”
李建成是个执著的人。21年前,当他选择“大地水准面”时,它还只是测绘书本中的一个普通专业名词,基本上无人问津。但李建成选择了它,并一门心思扎进去,乐在其中。
虽已时隔多年,李建成的同窗好友兼同事闫利教授依然记得,在当年的博士楼里,炎炎夏日,推开李建成宿舍的门,见到的总是他在计算机前挥汗如雨的身影。“从他光着膀子运算数据的那股劲看,就知道他终会成功。”
邹贤才说,李老师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饭,即使是在等车、等飞机的短暂间隙,他也不会轻易放过。他常在出差的车上写程式、推公式,他说这是他的爱好。
正是这份执著与坚持,让李建成在学术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八五”期间,当时武汉测绘科学大学承担了多项有关中国重力场逼近的重点研究课题,但此间,这一研究领域的博士和研究骨干相继离校出国,李建成独自承担起几乎所有有关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计算工作。
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时间,一头扎在实验室里,最终以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工作完成了承担的“八五”重点项目。这一成果在1997年获两项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本人也被评为1996年国家测绘局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及校优秀青年教师,并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使他在这一领域有了深入研究的基础。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李建成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解决了若干关键技术,使其转换为测绘生产力。2008年汶川地震使该地区大地基准遭到破坏,李建成带领他的团队采用大地水准面精化技术,仅用半个月就快速精密地建立起了灾区高程基准,为震后重建争取了宝贵时间。在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中,大地水准面精化技术再次发挥重要作用,极大提升了灾区应急测绘效率。
坚守在教学一线
作为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领域的一名科研工作者,李建成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而作为一名教师、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院长的李建成同样为学生的培养、学院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武汉大学作为多学科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它还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功能。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应该齐头并进,不能偏废其一。”李建成强调说。
在武汉大学,《测绘学概论》这门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被称为“史上最牛”课程。这门测绘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课程由武汉大学7位院士主讲,院士们用科普的方法、通俗的语言、多媒体的手段,让新生领会学科内容和前沿动态。李建成就是这门课的授课老师之一。
多年来,李建成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多次获各类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即使当了院士,他仍然坚持给学生上课。除了《测绘学概论》等通识课外,李建成每年还为本科生或研究生讲授《物理大地测量学》《高等卫星大地测量学》《卫星测高技术及应用》《地球物理学专题研究》等专业课程,并指导青年教师讲授《物理海洋学》。
为了保证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李建成宁可推掉一些会议也要坚持给学生授课。他将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随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同一门课,他每年的课件都不同,总是加入新知识。
“李院长积极推动社会力量设立奖学金,想方设法资助和激励优秀学生。”李建成的老搭档、测绘学院副院长徐亚明说,“他帮许多公司解决了技术难题,每当这些公司要给他报酬,他就建议公司到学院设立奖学金,借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在李建成积极推动下,测绘学院设立了被誉为“中国测绘学界诺贝尔奖”的夏坚白测绘创业与科技创新奖、陈永龄奖学金、李庆海奖学金、光华奖学金等一系列奖学金。作为武汉大学学生资助工作特色基地,测绘学院各类奖励基金高达近千万元。“奖学金具有其他资助方式不可替代的激励作用,对提高家庭困难学生的进取意识意义重大。”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毛旭东老师说。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科学时代,大量人做了很多基础性科研工作,铺垫了现代科学的基础。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技术时代,技术超前于科学,基础研究在弱化。”李建成说,“我们既要鼓励一部分人从事技术研究创新工作,鼓励一部分人从事基础研究工作,还要鼓励一些人去做人才培养工作,扎扎实实培养人才。”
在李建成看来,国家科研体制需要进行深层次改革,避免急功近利,鼓励科研工作者做好基础性、铺垫性工作。“科研工作者不应该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应该把每一件事扎扎实实做好。不能单方面强调科研经费的数目,而应更加重视科研成果的质量。”李建成说。
http://www.lwgcw.com/NewsShow.aspx?newsId=35361
(稿件来源:《瞭望》新闻周刊2014年第20期 本网编辑:吴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