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李鹏、赵路华)10月17日上午,武汉大学组织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在内的多个学科领域共30名专家学者,第一时间召开专题座谈会,学习研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黄泰岩,党委副书记沈壮海,党委常委、组织部长朱德友,校长助理、党政办公室主任徐东兴出席会议。学校党群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负责人参加座谈会。座谈会由沈壮海主持。

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徐红星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聆听报告后,他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开展了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创造了一系列彪炳史册的历史性胜利,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充分证明了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胸怀“国之大者”,围绕“四个面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有组织科研,加大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多出战略性、关键性成果,自觉践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汪信砚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凝结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系列最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是体现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又一纲领性文献。一是向全党提出了“三个务必”的新要求,指出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二是深刻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性和新要求,系统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三是全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和九项本质要求;四是系统阐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五项重大原则,阐明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五是用“五个必由之路”深刻概括了党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俊萍深入阐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她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与科技、人才问题在报告中单列一节,且位于报告整体的靠前位置,凸显了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视。报告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央党代会报告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她提出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贯彻落实,一是要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解,及时将党的二十大报告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之中,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加强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研究,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研究;三是要认真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讲工作。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袁银传指出,党的二十大是在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召开的一次团结的盛会、奋进的盛会,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他从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历史地位和理论创新角度分享了四点学习体会:一是突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极端重要性,作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要论断;二是突出人才强国的极端重要性,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三是突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四是突出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系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法学院院长、教授冯果谈了三点认识:一是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初步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纲领性文件;二是报告明确了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强调教育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和时代的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