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关琳、何婧琳
12月16日至18日,2020年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博士生论坛(2020 International Graduate Workshop onGeoInformatics, IGWG2020)线上举行,来自全球32个科研机构的63名博士研究生和14名教授云端相聚,探讨学术话题,交流科研生活。
校长窦贤康在开幕式上致辞,介绍论坛聚焦学术前沿,突出学术属性,致力于研究、探讨、交流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发展的热点领域和难点问题,尽力为青年学子打造年轻、精彩、高端、国际化的舞台,祝福参会者享受其中、受益其中。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李培军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主任史文中教授、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华意教授作线上致辞。
随后的3天里,学子们在“地理空间分析、软件和应用”,“大地测量学与导航位置服务”,“生态环境定量遥感”,“遥感应用”,“图像智能分析与应用”5个分论坛中,进行了61场口头报告,展示自己的研究进展并进行深入探讨,在线直播的观众数量峰值达到7200。
同龄人的交流+知名专家点评
当博士生们聚在一起交流时,会因为相似的学术经历、人生阅历和未来期许,引发共鸣和激情;各个领域知名学者做特邀报告和点评嘉宾,则让参与者在学校和研究小组之外,收获多位大牛的指导,为他们的学术生涯增加一些特别惊喜和难得启发。
在直播人数峰值达到4000的遥感应用分论坛中,美国乔治梅森大学LiLin的报告《突发事件中洪水灾害快速测绘与信息传播:OGC抗灾试点试验》和索可茵农业大学PauloJ.Mandela的报告《城市扩张监测的多时相图像融合方法比较分析》,让同样正在运用遥感影像处理手段服务灾害应急响应和城市场景分类的万瑜廷十分振奋,“在听取报告之后,我认识到,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和城市监测在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来需要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从实际问题出发,遥感手段大有可为。”
正在从事室内定位算法研究的杨先圣不久前刚刚阅读了几篇中山大学博士后牛群的论文,能在导航位置服务分论坛里遇到牛博士,让杨先圣非常惊喜。他们俩都在探索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突破传统室内定位技术中的问题,而牛群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去抓取地磁潜在特征从而实现精准室内定位,为杨先圣带来了启发,“一个人的思想是局限的,多个思想的激烈碰撞能产生新的火花,很多时候就是这些火花解决困扰自己许久的问题。报告后,我跟牛群博士进行了一些细节讨论,又多认识了一位学术上的良师益友,这是另外一个收获。”
牛群博士在本次论坛中获得室内定位算法分论坛的最佳报告奖,他对开幕式上香港理工大学史文中教授的主旨演讲印象深刻,“通过聆听开幕式上精彩的主旨演讲,增加了对地理信息、遥感和物联网等技术在智慧城市中作用的理解,更加明确了研究内容的潜在应用价值,提升了研究的积极性。参与各个讨论组的过程中,获得了各位专家学者的有益建议,受到了启发,也从其他讲者的报告中了解了新领域。”
全面交流,增进友谊
将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融为一体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博士论坛一直坚持的方向,在做好学术报告及交流之外,参会者还能开展思想和感情交流。为此,往年线下交流时特别安排了破冰环节、茶歇餐叙、文艺表演、校园和博物馆参观等活动;今年特别设立“圆桌论坛”和“论坛快报”,搭建价值分享平台。
圆桌论坛上,来自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的学子围绕科研创新思考、科技论文写作心得、国际学术报告经验、学科交叉合作见解、联合国实习经历等方面进行了报告分享与交流。
“我不仅拓展和学习了地球空间信息方面的前沿知识,也从不同领域的研究找到了新的灵感。论坛结束,我也私下跟其他的同学探讨请教,结交了新的朋友,也感受到来自不同国家和高校学生对科研的热情和认真。如此浓厚的科研氛围使我深受鼓舞,这同时启发我在博士阶段专注于自己的科研方向的同时,也要不断扩展其他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 获得图像智能分析与应用分论坛最佳报告奖的武汉大学大学博士生贾姗这样总结她的收获。
每天发布的论坛快报既提供论坛进展信息,也分享与会者的见闻和心得,增进大家的彼此了解,促进全面交流与合作。
在快报中发表参会感受的北京大学博士生陈珊珊分享了经验:“在准备学术报告的过程中,我不断提炼和浓缩我的研究成果,将原始数据组织成报告,并思考如何清晰地表达我的研究内容。我学习了如何准备公开演讲的材料,并且不断练习(尤其是通过反馈)以提高我的演讲技巧。通过这些,我学会了如何在一群人面前讲话,这是一项广泛适用的专业技能。”
博士生担任国际学术活动的组织者
一场国际论坛的召开,离不开规范和周到的组织筹备。论坛的主办单位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除了固定的几位教授和行政老师外,每年论坛换一次工作班子——在博士生班级招募10余位同学,从发布通知、动员邀稿开始,到主持分论坛、完成工作总结,负责走完论坛的全流程。面对这么一个充满挑战的新场景,同学们在其中边学边做,不断解决问题,锻炼了素质和能力。
今年的活动由于疫情影响只能在线上进行,线上会议+网络直播的形式,给工作组带来了更多新鲜挑战。为此,大家付出了很多时间做好准备,进行培训和演练,论坛圆满落幕,并收到了来自合作单位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以及与会师生的高度评价,同学们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
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教育价值正在释放,博士生们也完成了一次规模不小的线上教育探索。
获得地理空间分析、软件和应用分论坛最佳报告奖的深圳大学博士生叶翔,对这场由博士生为主要力量的论坛感触颇深,“作为曾经参与承办过学术会议的‘过来人’,通过会场台前幕后的各种工作细节、微信沟通和机变处置,我能感受到论坛指导老师在培养学生上的良苦用心。论坛老师刻意让学生挑起了会议组织的担子,相比于呈现一场‘完美’的学术会议,把对学生的培养放到了第一位。‘每年论坛换一次工作班子’完美解释了会议中的各处‘不完美’;这些‘不完美’才是让学生快速成长的磨刀石、直通车。”
据悉,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博士生论坛由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武汉大学联合主办,今年是三校合办活动的第二年。受疫情影响,今年会场移至线上全球直播,增添了线上互动,打破时区和地域的壁垒,更多学子作为观众深受其益,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论坛影响力。本次论坛共评选出六个最佳报告奖,分别由苏黎世大学、深圳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的同学获得,还设置了最佳参与奖和优秀投稿奖,鼓励在各个网络平台参与和观看论坛的互动观众。明年将由北京大学主办博士生论坛,欢迎广大同学积极参与。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