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毕业季】以我的方式“致青春”

发布时间:2019-06-14 10:01 来源:武汉大学报社 阅读:
A A A

策划:肖珊

执行:刘小婷、陈夫静

出品:武汉大学大学生新闻社

撰文:王姝雯、宋鸿伯、汤舒畅

大学,是流动的盛宴;毕业,是一场盛宴的尾声。

从大一入学到毕业,眨眼间,几年时间倏忽而过,青春的盛宴不知不觉到了道珍重的时刻。

最近,武汉大学大学生新闻社的学生记者们,采访了一些毕业生,请他们回答一个问题:如果大一就能预知结局,你是否还会勇敢地去赴四年后的那个未来之约?

毕业生们的回答里,是他们各自“致青春”的方式。一起来看看吧。


终点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王姝雯,经济与管理学院2019届国际金融试验班本科毕业生,将赴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攻读硕士。

曾在学生会体育部、文艺部任职,辅修数学与统计学院统计学双学位;大学期间实习经历颇为丰富,曾在量化研究助理岗位上实习6个月,在公募基金量化研究岗位上实习3个月,在香港友邦保险公司也有实习经历;科研方面,曾使用演化算法解决资产组合优化问题,曾担任武汉大学随机过程课程助教,曾在哈佛大学修读summer session的经济与哲学课程;在个人证书方面,成功考取巴鲁克C++证书以及Data Science 证书。

2019年,我被包括英国剑桥大学在内的5所世界知名大学硕士项目录取,最终确认到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攻读硕士。

2019312745,我收到了MIT招生官的录取通知电话。她在电话里热情洋溢地对我说“Welcome to Sloan!”的时候,我哭了,那是我第一次为自己喜极而泣,也是在经历长达三个多月零录取的煎熬之后重新坚定地相信自己。那一刻,我仿佛再次确定了我用大学四年的时间找到的方向。

起点:曾经很迷茫和苦恼

我从小到大都是那种贪玩又好强的性格。这让我在所有人生的big moments中都无法做到尽心尽力。我的这种性格用一句不太好听的话来说就是,眼高手低。我先佛系,然后到了紧要关头又疯狂焦虑,这就是我。我经常为自己的不努力而感到悔恨,然而悔恨之后又开始迷茫与摇摆。

从上大学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在问自己:我想用这四年成为一个怎样的人?18岁之后的我非常想体会一次尽心尽力200%投入之后收获结果的感觉。我想知道竭尽全力之后会有一个怎样的心态;我想知道找到人生努力的方向是一种怎样的成就感;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我想让我的理想中不仅仅包含这十几年义务教育留下的唯成绩论的思想;我想找到一个能够让我为之饱含热情奋斗一生的事业。我想用我的大学四年,做最有意义的事。现在我回顾这四年,我发现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因为“我想”,而不是“我应该”。

整个大一上学期,都在用来摸索和试探。因为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我对大学生活一无所知,我尝试着任何新鲜的事物,反而对“学习”这门主业掉以轻心。步入新环境之中的猎奇心理让我的惰性开始得到滋养,我躺在原来的地方静静看着别人往前行走。等我醒来的时候他们已经走远。在这段时间中,我几乎忘了我曾经想要的一切事物。我开始寻找我的目标。

过程:目标设定之后的坚定和笃信

我要确定一种目标和信念,并内在地激发出自己的力量。我需要的这种力量是,即使没有某种所谓的光环也能让我坚定相信我自己,在未来遭遇挫折的时候毫不犹豫地爬起来。

我开始修数学双学位,让自己迎接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很努力地挖掘金融这个专业内在的魅力;通过实习和科研来寻找和认证我真正喜欢的东西,我通过在投行的一个多月,在公募基金的三个月,在量化团队老板手下的六个多月中,逐渐体会到我即将从事的这个行业是一片星辰大海。

还记得当时高考志愿出来的时候,我羡慕学医的朋友,医学可以救死扶伤;物理、数学和生物都可以探索宇宙奥秘,为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而金融呢?我有一段时间一直认为,金融是一个极其利己主义、非常个人化、自私的学科。我们用它创造个人财富,投资者的眼中仿佛只有利益。

很多人也说,金融是一个赚钱的学科。每个学金融的学生似乎都在抓耳挠腮——“我们该用什么来回馈社会?”。在这个领域,每个个体都是理性的存在,主角除了钱,似乎也没有其他有温度的东西。

直到我看到Andrew Lo在一场TED演讲中谈到用金融工程来帮助治疗癌症,我才意识到原来的我,想象力有多么局限。他创建了生物金融学,把资产管理的知识运用到管理癌症治疗研究的mega fund中,找到癌症药物研究发展的绊脚石,用金融的方法将其去除。

我终于开始认识到金融学的伟大之处。Andrew Lo曾说,“想象每一个粒子都有自己的感情和思想,这样的物理学就是金融学。”在未来的某一天,我要向那些觉得金融学是自私学科的人证明他们的无知和狭隘,以及金融学的伟大。

我很高兴我找到了我的passion所在,体会到了付出200%最后问心无愧的绝妙感觉。

结语:竭尽全力追逐我的所爱

所以我用大学四年成为了一个怎样的人呢?如果问我是否愿意重来大学四年完成自己遗憾的事情,我会说我不需要这次重来的机会。无论我是否收到这份MIT的录取,无论我的毕业成绩单是否好看,我的大学四年都不需要重来。于我而言,我对自己的清晰定义,我找到了我想要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就是100%的成功。

大学能让你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你的大学过得“成功”吗?这些答案的标准并不是通过拿到的录取,找到的工作,成绩是否优异来衡量。只有自己才能定义自己的成功。接下来的日子里,面对新的起点,我想继续竭尽全力饱含热情地追逐我的所爱。


找到自己的源动力

汤舒畅,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015级本科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拟录取直博生。

曾获校优秀毕业生、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荣获国家奖学金、中海达奖学金等。获亚太地区数学建模竞赛第一等奖,华中地区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银奖(iGEM)等多个奖项,并拥有计算机四级、中级测绘师资格证等证书。

大学四年转眼即逝,直到现在,大一入学的场景我还历历在目。当时的自己,刚从“一切以高考为目的”的高中走出来,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但那时的我不清楚遥感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自己的将来要做什么,或者说,就很“迷茫”。

不知道将来做什么,我相信是每个新生都会遇到的问题,但并不是每一位同学都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的经验,也是我最后采用的方法,就是不断尝试,寻找自己最适合的方向。

大学给了所有人四年的试错时间与尝试的时间,好好利用这四年的时间进行尝试,无论是提高外语能力,还是参加科研,亦或是加入各类社团,进行创业,都会让自己多一份体验,增进一份对未来的理解。

首先,需要保证较好的学习成绩。好的学习成绩不仅是作为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更是自己能够在将来自由选择未来道路的基础。我发现,相比较于被动地增加学习时间,亦或盲目模仿别人的学习方法,自己找到学习的源动力,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这一个源动力的来源很复杂,可能是对课程的喜欢,或是自己拿到高分的愿望,或者就是很喜欢任课老师不想辜负他。在有了这一个源动力后,课程的学习便手到擒来了。

在保证学习成绩的稳定后,我曾尝试过出国留学。德国的遥感实力很强,并且武大遥感院也有跟德国的交流项目,每年都有许多同学前去德国学习。因此我学习了一年半的德语,并向许多学长学姐咨询,为将来留学德国做准备。但最后,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我发现出国留学的道路并不适合自己,遂放弃了出国留学的计划。

之后,我也曾考虑过毕业后直接进公司工作,因此我加入了学院面向就业的卓越工程师班。作为2015级卓工班的班长,我组织了多次的行业讲座与寒暑假实习,我自己也在大二暑假去武汉的一家公司实习,跟两位同学一道完成了公司新产品的核心算法,实现了三维头部重建与纹理贴图功能。但这次实习也使我意识到自己知识的匮乏,本科的知识难以让我应对工作中的各项内容。因此,我最终下定决心读研,在研究生期间参与科研工作,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对于科研工作,我也进行了许多尝试。首先是找到自己喜欢的科研方向。在确定读研后,我尝试过许多不同的科研方向,从纯遥感领域,到面部三维重建、计算机视觉领域,甚至生态学等我都有所涉猎。

不仅如此,各类比赛也是了解科研方向的重要手段。大学期间,我参加过许多数模竞赛,以及大数据挖掘的相关竞赛,不仅取得了一些成绩,而且让我意识到自己对模型构建的兴趣。

在确定好自己的科研方向后,找到这一方向的老师,并尽早进组,多与老师进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而且还能提前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大四这一学年,我基本是在实验室度过的。

当然,大学四年也不只有拼搏与奋斗。学习之余,我参加了各类学生组织。学生组织不仅可以锻炼组织与管理能力,而且可以结交许多朋友。在闲暇时光,我喜欢在校园漫步,辨认珞珈山上的植物,为此我还加入了自然协会。

总而言之,大学的四年,于我而言是一个在迷茫中不断在尝试的过程。在其中,我有过成功,也有过挫折,有坚持下来的事情,也有没有坚持选择放弃的事情。但通过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并不断修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我最终获得了自己满意的结果。

最后,希望我自己浅薄的经验能给学弟学妹带来启发,祝愿大家能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将四年大学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武大四年启示录

宋鸿伯,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5级本科生,接下来将继续攻读本校本专业研究生。

庄子言:“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依稀记得2015年的那个夏末,骄阳烈日,光影婆娑,校园中的树植肆意舒展着自己的枝叶,绿意盎然,如同刚刚入学的我们,新鲜而好奇。

恍然间,四年本科生活就这样迎来了落幕,没有了最初因为道路复杂而时刻拿着地图找目的地的尴尬,没有了最初因为害羞而不敢放开自己的拘谨,没有了最初因为不熟悉而封闭自己的孤独,四年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长到令人心生留恋,短到轻易改变生活一切。

入学前,妈妈悄悄塞给我一封信,嘱咐我到学校之后再打开来看。虽然已经记不得第一次读这封信时是什么样的心情与心境,但,现在读来,仍然可以体会到当初妈妈对于儿子大学四年生活的期待与向往。“独自一人去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在新的环境里需要独立思考,独自处理事情,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绝不可白白浪费四年大好时光”,看似空空的话语,却句句戳在心中。回首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五味杂陈,不知是否达到了妈妈心中的标准,也不知算不算为自己递交了一份及格的答卷。

入学时,摆脱了高中那么严格的制约束缚,我一口气加入了4个社团组织,而且还竞选了班级的班长。大一整个学年除去学习,基本上都是在社团或者班级组织活动中度过的。在大二学年,只留任在一个社团组织中,学习之余,也积极参加了多个和本专业相关的比赛,最后也大多取得了一等奖的成绩。大三的时候,担任了新一级新生班级的助理班主任,学年末的时候,也开始为研究生考试做准备。

最近这段时间,朋友经常会问:“你认为大学四年,最让你感触深的是什么?”

仔细想想,可能自己的答案能用三个词概括吧:计划、信息、尝试。

计划

相信每一个人在学生生涯都经历过老师、父母们暴风雨般的唠叨,教导我们要为自己制定详细可行的学习计划,在生活中,做事时也要有一定的计划性。不知道大家是否和之前的我一样,计划就像是划船,一般超不过一周,就搁浅了。

其实这里的计划和学习计划还有些许的不同。除了要有定期的小目标且最好要按计划进行之外,在大学中,最好对于自己未来一个较长阶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比如,有的同学一入学就坚定自己四年后要出国留学,或者有的同学在入学时就知道自己未来是继续在国内读研究生还是直接选择工作。计划目标不同,整个计划的实施过程便会千差万别。对于没有一个清醒计划目标的大学生来说,一年又一年只能随大流,别人这个阶段在干什么,我就跟着干什么,最后大多也会无果而终。我就有过后面这种经历。

信息

大学之前,我们学生获取信息多是灌输式的,老师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就吸收什么;家长教导我们什么,我们就了解什么。日常学习过程中,没有手机,没有平板,没有笔记本电脑,我们最多通过学校的电视接收外界的一些信息。而在大学之中,再也没有班主任把最近的学校所有信息直观快速地传达下来,即使班干部会在班级群里转发学校、学院等一些重要通知,但这对于所有学生需求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些信息充其量是一种基础信息,而你真正感兴趣的、在意的、具有强烈个性化的信息永远都需要自己去寻找获取。

其实我也是在不知道绊了多少跤之后,才意识到获取信息的重要性。与之前封闭自我式的获取方式完全相反,在大学中我们需要树立主动获取信息的观念态度。正如我前文所说,当有了计划目标之后,自己就应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这一方面的信息,不只是网络,社团成员、学长学姐、朋友、甚至是朋友的朋友都可以成为获取信息的途径,而往往,掌握充分的信息便已经使你成功了一半。

尝试

大学生活是一个万花筒,武汉大学甚是。相对自由开放的大学环境,多种类型的社团与活动,每个同学都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也绝对可以找到自己才能施展的地方。大学校园中处处充满着机遇与挑战,只要你想,你就可以获得舞台。

摆脱了中学填鸭式教育,在大学中,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而活,都可以培养起属于自己的个性与性格。而所有这些的起点就是自己勇于迈出的第一步,勇于去尝试。就我自己而言,虽不能说尝试过很多感兴趣或者有意思的,但确实主动参加了挺多类型的活动,更开心的是重拾了自初中时候就搁置了的素描学习。尽管在画室学了一年半的素描之后,绘画水平仍旧很差,但是,在坚持学习的这一段时间里,真的学到了很多,生活也充实了很多。

大学生活并不是一个规整的1+1=2的等式,更像是一个充满不确定的不等式,不同的人所经历的是不一样的大学生活。或许以上我对于大学的感悟,在别人看来不值一提,而你要想找到大学留给你最珍贵的是什么,需要你去认真反思与体味属于你的大学生活,去找到自己所认同的、所感知的、所悔恨的、所领悟的。

(稿件来源:《武汉大学报》15053版  编辑:肖珊)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