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喜迎党代会】打造镌刻武大印记的科技创新成就

发布时间:2018-12-23 21:24 来源: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阅读:
A A A

科技奖励是国家和相关部门、地方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设立的荣誉奖项,目的是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技事业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对于科研单位和科技工作者而言,科技奖励是最为重要的成果形式,体现了其先进性和原创性。

自第八次党代会以来,武汉大学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科技规模稳步增长,核心指标持续攀升,新的突破不断涌现,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时代到来。重投入更重产出,求规模更求效益,科技奖励工作也亮点纷呈:5年里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3项,其中第一完成单位13项。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成为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民口高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了省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百余项。获得了国际水文学奖、何梁何利奖等奖励。这些科技奖励的获得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科研单位和管理部门的努力。本网采访了相关科技工作者,谈及对科技奖励工作的体会。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校获得科技奖励数量最多的单位,实现了两个过半:即全校一半以上的科技奖励来自实验室;实验室一半以上的科技人员主持或参与获得过奖励。据统计,5年来实验室共主持和参与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际合作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82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6项,省部级一等奖44项,专利金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25项,其他奖项6项,成绩非常优异。

实验室副主任龚威总结了工作经验:成立30多年来,实验室始终立足“聚焦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需求”这一根本目标,着力围绕解决“卡脖子”问题,推动原始创新。从我国第一颗民用立体测图卫星—资源三号的设计论证,到我国第一个高分辨率遥感几何定标场建设,再到推动卫星遥感、导航与通信空间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实验室完成了“一带一路”沿线10余个国家580万平方公里的全球测图示范工程;实验室也注重拓展新的学科增长点,抢占学术高地。20186月发射成功的珞珈一号01星,是实验室探索低轨导航增强新方向的一次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制高点,牵头制定国际标准,形成标准体系,主导编制了我国首个地理信息国际标准《地理信息影像与格网数据的内容模型及编码规则》和《导航电子地图增量更新基本要求》等;重研究更重转化,过去几年,实验室从基础研究走向大众服务,开展了系列科研探索,陆续完成了高分三号全国一张图、全国2米分辨率不透水面一张图、全球规模最大的带标签遥感影像库等应用服务体系建设,研制建设的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传感网,武汉交管脑等重大服务项目,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成果的产出离不开科研团队的聚合效应。2014年,武汉大学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创新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该团队由李德仁院士牵头,包含了刘经南院士、龚健雅院士等15位教授,是一个老中青三代传承的团队。自1989年以来,这个团队使资源三号测图卫星精度提高到10米以内,北斗定轨精度提高到2-3厘米,雷达遥感地表形变监测精度提高到毫米级;解决基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立与维持高精度坐标参考框架的关键技术难题;研制了支撑天地图的虚拟地球系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广义点云”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团队牵头人李德仁院士也因为在本领域的杰出成就获得地理空间信息科学全球领袖奖(Geospatial World Leadership)。

夯实工程基础研究——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是科技奖励的“黑马”,厚积而薄发,2016年,学院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重大突破。近5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5项。在学科领域竞争十分激烈、学院整体学科实力没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这些成绩显得尤为不易。

学院副院长胡衡认为,以学院目前的学科实力,工作思路仍然是夯实基础,稳扎稳打。近几年所获得的科技奖励,经历了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队伍建设方面,持续实施“人才强院”战略,近几年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连续取得成效;科技项目方面,自然科学基金获批项数及经费总额不断达到历史新高,并在国家重大重点项目方面取得了突破;国际合作方面,与一些国际知名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举办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社会服务方面,致力于解决标志性重大工程关键技术难题,在工程实践中不断打磨和检验技术优势。其中在煤矿深部巷道碎胀大变形地压控制理论与技术体系以及深部软弱围岩地应力测试方法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在大型复杂结构抗风设计、高性能纤维复材提升混凝土结构受力性能、高层建筑多种组合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复杂环境下水电工程边坡渐进破坏机制与稳定控制、隧道激光定位与变形监测系统研发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刘泉声介绍了获奖成果,该项目针对深部破碎软弱围岩稳定性监测、模拟和控制开展研究,提出了深部破碎软弱围岩地应力测试流变应力恢复原理及严密解算分析方法,和围岩破裂碎胀大变形预测分析数值与物理模拟系统方法;研制了多向压应力传感器及其推送定位系统和围岩表面-内部变形实时监测预警及掘支放样自动一体化系统;发展了深部破碎软弱围岩稳定性分步联合控制的理论和成套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淮南、平顶山等重点矿区深部巷道,福建、湖北高速公路等交通隧道,以及国防洞库隧道等工程。

打造优势特色领域——人民医院

人民医院近5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5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2项通过公示,每年都有斩获。这7项成果有5个集中在心血管领域,集中反映了人民医院的优势和特色方向。

医院副院长李平湘介绍了本院的做法:一是靶向培育,深入一线,主动发掘优秀成果,关注最新动态和进展;二是评价前移,梳理成果,常态化推进,避免把压力都集中在申报环节;三是配套支持,加大奖励。除去学校给予的奖励,医院另外自筹经费建立调控杠杆,主动引导成果积累向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持续发展;四是营造环境,内化动力,鼓励广大医师热爱科研,勇于创新,积极应用。此外医学领域量大面广,竞争非常激烈。本院资源有限,必须突出重点,集中力量,避免分散。心血管是本院传统强项,近几年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心房颤动、心肌重构、心脑血管代谢疾病、主动脉夹层等方面的发病基础与临床防治。这些都是发病率比较高、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加强研究防范对于提升人民健康福祉有重要意义。

2015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王志维介绍了主动脉夹层发病基础及复杂升弓部大血管手术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情况。复杂升弓部大血管疾病因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外科手术面临挑战。团队历经35年研究,首次揭示交感神经活性、主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是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发现了理想的主动脉夹层预后预测指标。首创支架象鼻开窗术简化全弓置换手术、袖套技术及Banding技术等方法。系列成果明显降低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在全国41家大型医院推广应用。

砥砺奋进新征程——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对于学校科技奖励工作总体情况,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平台条件与成果管理处处长何莲介绍说,科技成果是前一阶段科技创新的结晶,也是下一阶段研究工作的起步。我校所获得的科技奖励,无一不是经过了长期的积淀,有些甚至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科技奖励绝不只是最后报奖的事,还要有前期雄厚的学科依托,人才为主体的创造行为,项目为纽带的研究攻关,平台为载体的实验手段,以及经过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实际检验,这些几乎涵盖了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全链条。所以说,科技奖励不仅仅是荣誉,更是检验前期科研工作是否过硬的试金石。201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对科技奖励提出了明确的指导原则:服务国家发展,激励自主创新,突出价值导向,公开公平公正。学校的科技奖励工作也将围绕高质量发展,有意识培育和激励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认为,作为科技工作者要秉持两种态度,一方面要有潜心做科研、十年磨一剑的执着,一方面也要有开放合作意识,将成果研以致用,真正在国家重大需求和前沿科学研究领域说出武大声音。我校奖励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离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科技奖励工作不是一个简单的瓜熟蒂落过程,需要学科、平台、项目、人才团队多维度统筹,需要科技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相信在即将召开的党代会的统领谋划下,会有更多镌刻武大印记的优秀成果不断涌现,有力支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

(稿件来源: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执笔:王颂、陈莉琼、胡真真、程丽薇  编辑:陈丽霞)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