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新时代劳动者】听师生讲“徐院士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8-05-01 18:42 来源:武汉大学报社 作者: 肖珊阅读:
A A A

记者:肖珊

425日,2018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评选出炉,我校徐红星院士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徐红星主要从事等离激元光子学、分子光谱和纳米光学研究,是表面增强光谱和等离激元光子学领域的国际著名科学家,在相关方向做出重要原创性成果。2012年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高等研究院副院长。201711月,48岁的徐红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校物理学科诞生的第一位院士。

不久前,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发表徐红星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在表面等离激元光学传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对纳米结构间距变化亚皮米(1皮米=10^-12米)精度的精确测量。这一成果将等离激元光学传感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灵敏度,将对探测极其微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揭示其新规律和发展相应的新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问他,当选院士前后,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徐红星沉吟片刻后,笑着说,心里想的事情不一样了。以前,他的所思所想是学科建设和学院发展;现在,他在学院各种会上强调,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中华民族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强大起来,科学研究要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提供有力的支撑。创新是学院目前的重点。”

依托量子物质能量转换协同创新中心,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人才队伍正在逐渐壮大。今年,他还计划借出国交流的机会引进一批人才。“还要培养我们自己的高水平人才。要把我们的人才梯队,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团队。”徐红星说。

记者采访了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师生,看看他们眼中的徐红星是什么样的——


丰敏:徐院长总说没问题,去做吧

丰敏教授是一位温婉的女科学家。20153月,她第一次走进武汉大学校园,满目青翠让她的眼睛和心情舒服起来,北京,黄沙;武大,绿树。我一眼喜欢上了这里。

6个月后,丰敏和丈夫曹立民一起加入武大,正式成为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科研人员。

丰敏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表面科学,和合作者发展了由分子形状决定的超原子分子和超原子固体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是国际上最早利用功能有机材料的双稳特性实现单分子尺度纳米信息记录的研究人员之一;也是国际上最早引入一维原子链模型体系来原位研究分子吸附和动力学并取得国际领先成果的研究人员之一。

丰敏来校后,学校从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提供资金让她自主建设实验室。丰敏遇到的麻烦主要来自细节,比如装修、仪器采购等。这时她想到的第一个人往往是徐红星。丰敏知道徐红星很忙,她不去办公室找他,而是给徐红星发短信。“徐院长从来都是秒回短信,总是说:没关系,去做吧;没问题;可以的。”

刚来武大时,丰敏没有学生,课题没办法开展。徐红星结合丰敏的研究方向,把自己的研究生崔兴霞推荐给了她。在丰敏的悉心教导下,崔兴霞开始做扫描隧道显微镜实验,对这一领域充满了兴趣,对即将到来的博士科研生活也充满了期待。在这个过程中,她成长为丰敏实验室的“大师姐”。师徒二人合作得默契十足。

“经费和课题,徐院长都优先考虑年轻教师。他对新人和新的研究方向,态度非常open,不遗余力地支持。”丰敏说,“现在没什么可操心的,每天就是做实验、讲课、带学生、和团队交流,特别简单,特别开心。”

目前,丰敏和丈夫曹立民共用一间办公室。学院拨给夫妇俩的另一间大办公室,丰敏为学生们布置成了实验室。她的科研和她的青春,在武大安然盛放。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年轻人,像丰敏这样沉静而专注的有许多。科研之苦和科研之乐,在他们看来都是真实生活的甘美部分。


2014级本科生余康:徐老师资助我在中科大租房子

大三下学期,余康被学校选中,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张振宇教授课题组联合培养。

这个学习机会很珍贵,余康十分珍惜。让他发愁的是,食宿要自己解决。正当余康为生活费发愁的时候,张老师告诉他,徐红星要为他提供生活资助。

这令余康很惊讶,他觉得自己只是一名普通本科生,没想到徐老师对这种小事也会关注。

惊讶过后,余康明白了:徐老师对学生怀着深切关怀与期望,给他们创造最好的科研条件,免除他们生活的后顾之忧,让热爱物理的学生全身心投入科研中。

“我还感受到一种归属与责任。徐老师以自身为桥梁,把优秀的学生推荐到世界各地交流学习。我作为一名普通本科生有这样的机会,说明徐老师对学生,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都是不遗余力地培养。”余康说。


2017届本科毕业生王树泽:跨学科研究,就像炒菜要放盐

从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毕业后,王树泽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物理系直博。

大三时,王树泽在徐红星的课题组做业余科研和毕业设计。刚进实验室,他有些担心,怕徐老师只让他做一些边缘性的工作,免得影响课题进度。

事实不是这样。徐红星让组里的张老师给王树泽安排了相对独立的研究课题,并督促研究生教他学习实验技术;实验仪器方面,他也可以像组里的研究生一样预约时间使用……种种细节,都让王树泽感受到徐红星对本科生的重视和关爱。

做毕业设计时,徐红星问王树泽,毕业之后想去哪里、做哪个研究方向。王树泽想到这一年来,每天在化学间做化学反应,这哪是在做物理科研呢?他便回答到:我想做物理一点的科研,不做化学的。

徐红星笑了,问他:什么是物理一点的?

王树泽如实相告,“做化学合成太无趣了,只用化学方程式算好质量然后重复做就行了。”

徐红星未置可否,问他:你炒过菜吗,炒菜放盐吗?

王树泽答道,炒过一两次,炒菜当然要放盐。

没想到中了“圈套”。徐红星解释说,纳米实验中,化学技术很重要,样品的制备处理都要用到化学,就像炒菜要放盐一样。“不放盐做的菜能好吃吗?而且你学的技术以后也用得到。”

虽然一知半解,但王树泽觉得徐老师说得挺有道理。后来他做实验,一半时间还是在化学间做化学反应,不过做着做着就改变了对化学实验的看法,觉得调整各种参数然后看反应结果也很有趣。

这是王树泽做跨学科研究的第一课,是一堂生动的启蒙课。王树泽没有想到,后来这成为自己乐在其中的志业。


二年级硕士研究生胡华天: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3:00以后,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灯光渐次暗了下来,只剩零星的实验室还有特别勤奋的学生在挑灯夜战。徐红星办公室靠南的窗户却总是明亮的。

虽然他平常经常出差,但只要在学校,他都在办公室。凌晨以后,课题组的微信群里,还会闪烁新消息,是徐红星推荐的新文章、提出的新想法……这对课题组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无言的督促和激励。

一天晚上,23:30,胡华天在实验室调试程序,徐红星路过,进来和他讨论。详细询问胡华天的科研进度后,徐红星和他讨论起自己的一个新想法,问他是否可以进行验证。二人围绕这一想法深入讨论后,胡华天决定试一试。“虽然这个新想法最终并没能完全实现,但是在验证过程中受益良多。”胡华天说。

“徐老师的想法常常别出心裁,有时甚至天马行空,但在过后的思考中总能找到精妙之处。”胡华天的同学补充道,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科研是在范式内解难题的过程,一个值得解决的问题,往往是老师和学生在日积月累的思考与试错中提出的。


一年级博士研究生代伟:“科研训练好了,后面的路会越走越宽”

代伟眼中的导师徐红星,是一个勤奋、对科研一丝不苟且有敏锐判断力的人。

徐红星常对学生说,要开心地做科研,体验科研的乐趣,“科研思维训练好了、科研能力提升了,后面的路会越走越宽。

去年课题组的年终总结会上,徐红星要求每个人依次上台,用PPT总结这一年的科研工作。课题组有30多人,每人讲得起劲,至少30分钟以上。从早上开始到晚上十点,整整开了两天。高密度的科研报告,脑子有点不够用,大家不时要出去换口气。

徐红星一个都不落下,认真听完每个人汇报后,解答疑惑,提出针对性建议。此外,还会询问实验细节,包括仪器运行状态、差不差配件、性能够不够用等。组里每个人的实验进展和重要细节,徐红星都记得。

平时,徐红星会尽自己能力满足学生的各种科研需求。比如:康猛同学想出国去其他课题组深入学习理论计算,徐红星就尽力安排,让他去美国交流学习;牛亦杰和张文君同学需要的实验条件,学院无法满足,徐老师就安排他们去北京中科院物理所,加入相关方向学者的课题组。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刘昌:他的影响力至少有三个方面

刘昌教授认为,徐红星对学院和学科的推动作用,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

首先,人才引进的“磁石效应”。徐红星学术水平高,是纳米光学领域的国内顶级学者,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加上他为人谦逊、善于合作,对高端人才很有吸引力。“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徐红星就是一棵“梧桐树”。著名引力波科学家朱宗宏团队的加盟,使我校天体物理学方向从无到有。今年截至目前,也有不少优秀青年学者向学院递交了意向书。

其次,合理规划学科布局,打造国际一流学科。学科发展关键在于:凝练好的方向,凝聚一批高水平科研人员,培养一批优秀学生,产生一批高水平成果。有了方向、有了人,踏实勤干,人才培养和成果产出是早晚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科和学院也会逐渐壮大。

第三,引领了纳米光学和等离激元光子学的学科发展,提升了学校和学院的国际影响力。他在国际著名科学杂志发表论文180余篇,被SCI杂志引用12700余次,单篇引用超过1000次的2篇,单篇引用超过100次的35篇,h因子55;作国际会议邀请报告60余次;作为会议主席组织了十余次著名国际学术会议,担任多个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的指导委员会或程序委员会委员;曾任NanoscaleOptics Express副主编,任多个国际期刊咨询委员会或编委会委员;2014-2017年连续入选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发起和组织在中国举办Frontiers of Plasmonics系列国际会议,已成功举办五届……提高了中国在该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武汉大学和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国际影响力也在提升。

“这几年,学院发展势头很好,未来更美好。”对学院爱之至深的刘昌,对未来充满期许。

(编辑:周丽园)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