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研究产生重大国际影响

《自然·医学》同时发表李红良团队两篇论文

《循环》当天在线发表其心脏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17-12-12 15:19 来源:第一临床学院 阅读:
A A A

新闻网讯通讯员刘慧12月11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在线同时发表2篇李红良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分别拓展了人们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肝脏手术常见并发症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认识,并有望成为临床治疗的新突破口。

我国是世界肝病大国,全国超过3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肝衰竭,同时增加多种心脑血管和代谢性疾病患病风险。然而,国际上尚无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用药。肝脏切除和肝脏移植成为治疗晚期肝病的主要手段,但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极大限制了肝脏手术的开展和救治效果。

本次发表的两篇论文中,“The deubiquitinating enzyme TNFAIP3 mediates inactivation of hepatic ASK1 and ameliorates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去泛素化酶TNFAIP3通过抑制肝脏ASK1活性缓解非酒精性脂肪肝炎》)阐释了一条新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展内在的抑制途径。博士后张鹏、王丕晓、博士生赵玲萍为共同第一作者,李红良和折志刚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m.4453

“An ALOX12–12-HETE–GPR31 signaling axis is a key mediator of 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ALOX12–12-HETE–GPR31轴是调控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键通路》)发现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决定性触发损伤因素,为近60年来肝脏缺血再灌注领域的治疗困境找到新的突破口。博士后张晓晶、博士生程旭、闫珍珍、方静为共同第一作者,李红良为通讯作者。(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m.4451

当天,心血管国际顶级期刊《循环》(Circulation)在线发表李红良团队心脏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论文“Targeting TMBIM1 Alleviates Pathological Cardiac Hypertrophy”(《靶向调控TMBIM1改善病理性心肌肥厚》),首次揭示溶酶体代谢途径在病理性心脏重构中的关键作用,证实靶向多泡体(MVB)调控因子是治疗病理性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的有效途径,为心力衰竭的临床防治提供了新靶点和新思路。博士生邓克穷,博士后赵光年、王志华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李红良为通讯作者。(论文链接:http://circ.aha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7/12/07/CIRCULATIONAHA.117.031659

3篇论文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单位均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成果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李红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他于2005年7月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刘德培院士与梁植权院士;2006年至2008年底先后受邀到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11月全职加入武汉大学,在武汉大学工作已近十个年头。

>>>脂肪肝病研究的突破之路

http://news.whu.edu.cn/info/1002/50186.htm

(摄影:余勇 编辑:杨欣欣)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