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付晓歌
一本日记,一身风骨,一腔热忱,一以贯之,六十余年。
6月20日,信息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后一堂课上,75岁的广空某指挥所“老战士报告团”副团长毛兰成用自己的“一生”,给大一的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毛兰成于1961年入伍,曾任原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98年退休,本可以颐养天年的他却在2004年加入“老战士报告团”,自愿干起了“老本行”,进学校、下部队、走基层,谈信仰、讲传统、搞培训,先后被10所学校聘为校外高级辅导员,揭开了人生的另一篇章。
毛兰成穿着一身军装,走上讲台。他掏出一本本泛黄的日记,那里记录着一个少先队员成长为一个革命战士的点点滴滴。
1952年,11岁的毛兰成随着家人到了天津。上学不久,他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于是,少年毛兰成便立志:“一是长大后一定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二是一定要参加人民解放军!”这个志向,六十多年从未改变。
刚刚走进高中校园的他,迫不及待地递交了入党申请。毛兰成成绩优异,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十分认真地学习毛主席著作。经党支部研究,决定发展他和另一个女同学成为学校第一批学生党员。然而,等了许久,女同学入了党,自己却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入党申请未被上级组织批准。
那些天,他跌入谷底,反复思考:个体的人生价值是什么?学习工作图什么?人活着是为什么?……终于,他悟出,既然是信仰,就必须是“真心所想、真的要做、真正坚持”。
后来,他为了实现理想,放弃优越的保送条件,毅然从戎。经过三个多月的新兵训练,他以全优的成绩交上部队生活的第一份答卷。虽然表现优秀,可还是由于成分原因,他在部队底层,一做就是六年。入党之路也依旧艰辛,上级连续三次找他谈话,甚至让他做好被追认为党员的准备……
“为了维护党的纯洁性,我情愿化成一堆泥。” 毛兰成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为党和国家服务的信念,早已在他心中扎根,流淌在他的血液中,这就是他的生命。放弃入党,他生命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他的无怨无悔,最终被党认可,在那个特殊年代,终于被中央军委特批为党员。
这就是毛兰成,一个用一生来诠释“信仰”这两个字的人。
毛兰成走进武汉大学的课堂,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2016年,他结识了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表达了想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关知识的愿望。今年年初,学院安排他旁听孙来斌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年逾古稀的他,与大一学生一起听课,一听就是一个学期。“我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想找机会补上这一课。”毛兰成脸上满是欣喜。
每次听课,毛兰成都带一个小录像机,录下讲课的内容,回去反复观摩。“除非有事安排不过来,我都坚持来听课,到今天为止,我已经上了十次课了。”毛兰成告诉记者,“孙教授对马克思主义做到了真学、真信、真用、真教。带着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知识大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斗争海洋、学术作品的宝库里游历,让我在信仰之路上更加充实,更加坚定。”
孙来斌也借此机会,在本学期最后一次课上,让马克思主义学院首批思政课特聘教师毛兰成用亲身经历,给学生们上了一次生动的“思政课”。报告中,掌声无数次响起。同学们纷纷表示“内心受到了震动”——
“平日里,是否经常见到自己或别人遍地倒下的flag?是不是立下了flag就是用来倒下的?毛爷爷的flag,六十多年屹立不倒。”
“毛团长教会了我们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实现理想,不过是要一以贯之。”
“没想到,一直跟随我们听课的毛爷爷,上了讲台那么激情澎湃,让我们看到了更加真实、有血有肉的马克思主义。”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文艺的修饰,有的仅仅只是那一本本发黄的日记本。实际上,这些最朴素的话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话语,不正是党和国家对我们的要求吗?”
近年来,武汉大学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持续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校、地红色资源,用真情、真话、真心感染激发学生,这样的思政课让学生更“解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将思政课打造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武汉大学走在路上。
(摄影:付晓歌 编辑:杨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