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最土博士”的文化传承梦

——社会学系湖北长阳文化志愿活动探访记

发布时间:2017-01-04 14:54 来源: 作者: 付晓歌阅读:
A A A

记者:付晓歌

“向王天子一只角,吹出一条清江河。”夜幕降临,资丘镇革命英雄纪念碑广场上燃起篝火,随着“咚咚咚”的鼓点节奏,掌鼓的歌师高声唱出了撒叶儿嗬的曲调。几十名土家汉子赤膊上阵,随着鼓点,踏着节奏,边跳边与旁边观看的乡邻一起唱着应和“撒叶儿嗬耶”,好不热闹

这是社会学系2014级博士生腾跃第一次看到撒叶儿嗬的情景。这原始粗犷的舞蹈,看得这位1990年的大男孩热血沸腾。他下决心,一定要学会。

2015年11月,腾跃主动请缨到位于大山深处的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文化志愿活动。这是他的导师桂胜教授承担的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重点项目——“村落民俗文化传承模式创新与实践”的一个重要部分。

 

结缘土家文化

资丘镇的乡土民情是土家族民俗文化的生动缩影。在这里,土家文化的“三宝”——山歌、南曲、撒叶儿嗬是村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资丘这座山区小镇而言只是“日常”。

撒叶儿嗬作为清江流域土家人的一种丧仪习俗,其奇特之处是把丧事当作喜事办。在土家人看来,人的生老病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从出生到终其天年,是顺应了大自然的规律,土家人称人之老死为“顺头路”,或称“黄金落窖”,是件值得庆贺的事情。撒叶儿嗬是歌、舞、乐浑然于一体的艺术,音乐旋律原始古朴、粗犷豪放,音调具有鄂西民族的显著特点。

资丘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让腾跃着了魔。为了学习撒叶儿嗬,腾跃拜镇文化站干事、精通资丘各类民间艺术的奇人田汉山为师,用心学习这门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民间艺术。

当地村民都是口耳相传,传承时难免出现偏差。腾跃灵机一动,根据乐理知识,采取现代的基本音乐理论记录了撒叶儿嗬的鼓点。“我用手机录下了撒叶儿嗬的鼓点,然后用文字把它呈现出来。老师傅们打的鼓点都不如我记得准。”腾跃说。在舞蹈动作方面,则借鉴了大众体操的分解动作教学法,改变了传统师徒教学模式中不甚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撒叶儿嗬速成学法。

腾跃将他总结出的速成学法应用在了资丘小学等学校的“民间艺人进课堂”活动中:课堂上的腾跃是一名助教,他帮助老师维持纪律,示范撒叶儿嗬舞蹈动作;课堂下的他则帮助民间艺人备课并对学生进行辅导。除了促进民间艺术走进学校课堂,腾跃还帮助镇文化站开办了村民培训班,采取相似的方式来教授村民。

师傅总夸腾跃悟性高,不多时,他已成了当地有名的“小师傅”。“不少村民家里办丧事,都以请腾跃到场为荣。”民间艺人谢克富告诉记者。在当地,请人跳丧,每个人要给200元的劳务费。而腾跃在当地跳过近30次撒叶儿嗬,从未收过钱。

           

▲腾跃与村民跳撒叶儿嗬

“正月里来无花戴,二月来时花才开,三月清明吊白纸,四月秧草无人栽。”简单的四句歌词,腾跃能用10多种撒叶儿嗬号子唱出来。不仅如此,南曲的云板,他打得有模有样;土家花鼓舞,他也能跳上一段……一年的文化志愿者之行,让他与土家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城里伢“变形记”

在湖北山村住上一年,对于一个来自华北平原的城里伢而言是种独特的经历。

交通的不便,让他饱受披星戴月的辛苦。清晨从武汉坐最早一班高铁到宜昌,再坐公共汽车到长阳县城,随后要马不停蹄地赶到渡口,搭乘3个多小时渡船到资丘镇上,2个小时班车到杨家桥上,再步行7公里到师傅家。到家时,早已天黑。“这一年,我跑了很多次,现在一点也不怕孤独寂寞。”腾跃笑着说。

最初,镇政府文化站给他安排了一个住宿的地方,腾跃却以不方便下乡为由,执意住到村子里去。“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村里开展,虽然镇里面条件很好,我可以吃食堂,可以住比较好的房子,但在镇子里住肯定不如在村子里面方便。我自己想到哪个村子去调研的话,我就去哪个村子,走到哪儿吃到哪儿,走到谁家吃谁家。”腾跃说。

长阳是湖北省“精神扶贫”的重点县,而杨家桥村更是贫困村。入住之初,又湿又冷的气候、无法见光的房间、全然陌生的人群都使得腾跃的心情无限忐忑。他笑称自己刚去的时候,就是一个“会思考的婴儿”,当地方言一句也听不懂,全靠手脚比划。

为了尽快与村民打成一片,腾跃尝试着主动与村民一同打扫院子、做帮厨、聊天,慢慢与他们熟悉起来。

一年来,资丘镇19个行政村及1个社区都留下了腾跃的足迹,对各村、社区那些掌握民俗技艺、知晓民俗文化的民间艺人进行走访、摸排,协助资丘民族文化馆对民间艺人、民间文化归类、建档工作。

实地普查的工作是极为辛苦的,资丘地区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腾跃购买了一台山地自行车用于出行,往往一天要骑行30余公里,三四个小时。

腾跃还记得,2015年冬,为调研撒叶儿嗬赶了三场白事,三天三夜没睡觉,却毫不知疲惫。为农民家办丧事时,没地方睡觉的情形经常会出现。“晚上特别冷的时候,能找到火盆烤一宿已是幸运之至。”在住户家里,卧室没有取暖设施,冬天下雪时晚上睡觉很冷,他只能靠被褥和热水袋。

为了更好地搜集土家族过年习俗的资料,腾跃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留在村里过年!”家人十分不舍,却尊重了他的决定。谢克富待腾跃犹如亲生儿子一般,过年时带着腾跃到长辈家团年,给腾跃压岁钱。谢克富的两个儿子在外地务工,过年时回家,这正是腾跃观察村落民俗文化传承的好机会。土家村寨的年轻人,平日里大多外出打工,只有过年回来时才由长辈带着,唱一唱南曲、跳一跳花鼓子。除此之外,极具特色的土家民俗也是腾跃观察、记录的重点。杀年猪、挂腊肉、拜土地公……这是腾跃从未有过的别样体验。于是,这才有了民俗风情片《岁时节庆.杀年猪》的诞生。

就这样,腾跃这个城里伢扎根山村一年时间,不仅与土家族、土家文化融入一体,也成为最接地气、最贴近群众的“最土博士”。

 

立志传承非遗

当地老百姓“守着宝贝不识宝”。腾跃来了之后,老百姓意识到,政府对土家族的文化遗产还是很重视的,才会派博士生来做志愿服务。这逐渐地唤醒了他们的文化认同和认知,并提升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为了抢救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腾跃采用了录制视频的方式。2016119日,他和田汉山去看望水连村70多岁的南曲老艺人覃守兰。老人很久没弹琴了,听说他们要来,连忙穿线修弦。房子里灯光昏暗,他们花了两三个小时的时间,为老人录制了南曲视频《渔樵耕读》。后来,老人主动打电话过来,认为当时没弹好,最近又把曲子重新练习了几遍,请他重新拍摄。“这说明当地老百姓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逐渐提升了。”腾跃说。“民间艺人进课堂”活动中,腾跃全程指导录制教学视频,帮助纠正动作的不足。有时,在外务工的民间艺人回乡后,他也会帮他们录制。

           

▲民间艺人演唱南曲

“腾跃是当代优秀大学生的典范,他能够融入人民群众,扎扎实实为传承土家族文化做了许多工作。”宜昌市文新广局副局长李煜林说。

为了帮助当地政府传承非遗,他利用专业所长撰写有关“村落”和“学校”两种传承模式的文化报告。此外,在“精准扶贫”的主题演讲中,他还向文化站长汇报,“当地有些跳撒叶儿嗬的师傅会到外地跳,并且有一定的收入,这是一种文化输出,可以拉动GDP。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扶贫方案。”

腾跃还积极做好非遗的宣传工作,他为长阳在线网、三峡日报等媒体提供宣传素材、撰写文章;在杨家桥村村口设立知识橱窗;协助宜昌市群艺馆网站“非遗保护”栏目下开设村落民俗文化网页,并提供了大量素材;他还建了微信群、qq群,把唱撒叶儿嗬的民间艺人都集中起来,方便交流,其中最大的一个微信群“资丘文化生态保护群”有76人。

长阳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昌英指出,“腾跃及一批民间艺人在基层在民间积极开展倡导新风尚、弘扬正能量的宣传工作,可以帮助老百姓真正从物质上脱贫,从精神上脱贫。”

在文化志愿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腾跃逐渐探索出了一种将村落、学校、文化站等各主体连结在一起的有机传承模式。在他的口中,这是一种“多方面联动的生态系统”,而身为文化志愿者的他则是沟通这个系统的桥梁和润滑剂。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资丘的民俗文化才得以顺畅地传承下去。

根据一年的实践,含腾跃在内的项目组撰写了《传统村落传承实践子报告》《学校传承(学校教示)子报告》两篇报告;制作了一批地区文化戏曲唱片,《长阳南曲》(共4部)、《撒叶儿嗬》(共6部)、《花鼓子》、《吹打乐》、《山歌》;制作了三部宜昌民俗风情专题片,《岁时节庆•杀年猪》《丧葬习俗.游五方、破五方》《祭祀习俗.叫亡人》。

社会学系党委副书记赵金利认为,“腾跃作为一名青年党员,能够扎根最基层,潜心研究大山深处的土家文化,与当地土家人民打成一片,为当代党员大学生的人生规划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跳出象牙塔,到基层去观察和体验社会万象,或许可以探索到人生的另一重意义。”

最近,腾跃又给自己贴上了一个新的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我计划在未来申请成为撒叶儿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的目光里满是坚定。

(供图:腾跃  编辑:杨欣欣)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