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珞珈三号02星成功发射入轨

发布时间:2024-05-21 22:59 来源:武汉大学报社 阅读:
A A A

新闻网讯记者张丽平、赵冀帆 通讯员邵远征5月21日中午12时15分,由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高精度智能遥感卫星团队自主研制的珞珈三号科学试验卫星02星(武汉一号卫星/海丝三号02星)搭载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快舟十一号(KZ-11)固体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祖勋、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武汉大学校长助理陈慧东等在现场观看卫星发射。

珞珈三号02星重345公斤,采用530公里高太阳同步轨道,具有0.5米分辨率全色成像、10米分辨率高光谱成像、立体测绘、夜光成像等多种任务模式以及在轨智能图像处理等功能。卫星应用后将对武汉都市圈进行持续观测,具备月度生产武汉市0.5米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一张图的能力,旨在用高性价比小卫星解决无控制点高精度定位的核心技术问题,推动遥感技术学科发展和武汉市空间信息产业发展。

卫星发射结束后,武汉市政协副主席陈跃庆代表武汉市向各位科研团队的成员发出慰问,对卫星成功发射表示热烈祝贺,对关心武汉商业航天发展的同仁表示衷心感谢。他强调,珞珈三号02星的研制与发射,是武汉市乃至湖北省商业航天发展中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及服务链贯通融合的典型案例,对发展壮大武汉商业航天产业及空间信息产业,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业航天创新发展高地做出了贡献。

陈慧东对武汉市委市政府对卫星研发过程中给予的技术、资金等支持表示感谢,对我校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的全体师生表示祝贺。他指出,我校的卫星研制与发射得到了多部门、多单位的支持,是以武大人牵头为代表的一批科研人能吃苦、敢担当、有理想、肯奋斗的努力成果。希望全体武大人以此为激励,“接续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勇攀科学高峰”,为我校的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相关学科的人才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龚健雅详细介绍了珞珈三号02星研制的目的与所采用的创新技术。卫星正常运行后将每天经过一次武汉上方,优化了以往多颗卫星多次多天收集武汉地区遥感数据的问题。这些数据的合理运用对于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有推动作用,对于城市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价值。而如何让收集到的数据真正发挥作用还需继续努力,他勉励科研团队再接再励,充分用好数据、创造新的贡献。

张祖勋回忆了2018年珞珈一号01星发射时的场景,指出从事卫星相关研究不是一项容易的事业,尤其是从“0”到“1”的过程最为艰难,他表示系列卫星成为了武汉大学的特色之一,给武汉和湖北省带来了诸多科技利好,提升了城市的区域竞争力。

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曾国强从卫星目前在轨的运行状态、接下来准备进行的具体工作和卫星研发的过程等三个方面分享了珞珈三号02星的故事。他表示,研发卫星的三年一个月零一天是艰难的过程,但是在龚院士的带领下,在多方力量的帮助和支持下,科研团队砥砺前行接续奋斗,成功让卫星发射升空并准备后续数据收集,再一次擦亮了武汉大学的名片。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期间,武汉大学代表团一行人前往革命烈士陵园、发射塔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等地参观。

据了解,武汉大学于2021年启动高精度智能遥感卫星珞珈三号02星的研制工作,由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高精度智能遥感卫星团队自主研制,龚健雅担任首席科学家,曾国强担任总设计师。武汉云成卫星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卫星常态化测运控。研制过程中得到了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湖北省、武汉市政府、市科技局、湖北珞珈实验室及福建省海丝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此次发射的快舟十一号(KZ-11)固体运载火箭共搭载了四颗卫星,其中一颗天雁22星搭载的小型化风场探测载荷由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周晨教授团队牵头研制,该载荷是我国首颗被动光学遥感测风卫星载荷,可对全球临近空间大气风场进行探测。

(摄影:龙泉、王衡 供图: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编辑:赵冀帆)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