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严航)马协型和红莲型杂交水稻在全世界累计推广一亿亩,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培养百余名杂交水稻技术骨干,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这是一位“农田院士”50年如一日,潜心教学科研的缩影。
4月16日,朱英国院士执教治学50周年座谈会举行。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朱英国院士,校党委书记韩进、副书记骆郁廷,党委常委、总会计师应惟伟,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雪梅,以及湖北省教育厅、科技厅、农业厅、长江出版传媒集团、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企业、师生代表出席。
朱英国表示,科学研究绝非一己之力可以完成,需要众多志同道合者共同努力,“我获得的科研成就,离不开国家的支持、恩师的教导和团队的合作。”他将自己的科研经历凝练为“四个一”:培养一种百折不挠的科研精神;坚持一项称为杂交水稻的事业;瞄准一个解决粮食安全、造福人类的目标;走出一条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相结合,把国家目标和科学问题相结合的道路。
“朱英国院士是武汉大学自己培养的科学家,长期从事杂交水稻和植物遗传研究,为我国粮食安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杂交水稻研究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韩进如是概括。他希望广大青年教师和年轻学子们,以朱英国为榜样,严谨治学、笃实力行,以国家需求为目标,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郭生练回忆,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鄂州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实验基地视察时,看望朱英国并对他为国家粮食安全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郭生练称赞,“朱院士为湖北科技和教育工作者争得了荣誉。”他说,已入古稀之年的朱英国依然心系天下、敬业忠心,是优秀科学家的代表,他不畏艰难、追求卓越的精神力量值得在全社会传递弘扬。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代常1975年师从朱英国,他感谢恩师40年来的谆谆教导和关心支持。他感受最深的是老师执着于科研的奋斗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和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这是朱英国常说的一句话。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秦小健说:“导师始终以这种信念为指引要求自己、激励我们。”
朱英国的儿子朱新峰作为家属代表发言,他说:“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教导我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是我的榜样。”
与会者陆续发言,从不同角度表达对朱英国的敬仰之情。会上,朱英国将描写其人生奋斗经历的长篇报告文学《与苍生同梦》赠送给师生代表,该书通过大量生动的故事,真实再现了他和他的团队不断开拓创新,为攻克科研难题所经历的风雨和坎坷。学生向朱英国献花,表达对恩师的深深敬意。
(摄影:张然 编辑:杨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