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勤艺、倪素香
“武以治难文治民,汉制唐风更作新。大志相通朋自远,学人多出世皆邻。”3月13日,韩国、金刚大学原校长金裕赫先生来访,兴之所至,当场挥毫泼墨,写下藏头诗《武汉大学颂》。
金裕赫擅长中国书法,他说:“中国书法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似横竖撇捺,实则博大精深,看似笔情墨趣,实则不屈不朽。”这位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韩国先生,以自己的精湛书法造诣,赢得了在场师生的拍手称赞。
此次随访的还有韩国檀国大学韩永熙先生、周易学会副会长金周昌先生。校党委副书记骆郁廷与客人深入交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佘双好教授、副院长袁银传教授,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哲学学院程炼教授,中外比较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黄钊教授、副主任倪素香教授,以及项久雨教授等,出席学术交流座谈会。
双方就中韩文化交流、高校合作发展、国际学术研讨等问题展开交流。金裕赫说,加强双方学者的学术交流是两校合作的基础和前提。骆郁廷建议,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积极落实校级合作交流方案。金裕赫热情地赠送了自己的学术著作《帝王学》。
金裕赫是韩国国家级学术大家,帝王学研究的国际权威,曾担任前总统朴正熙的学术顾问。他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人生、社会等层面的经典论述,阐述了对“人”的问题的追问。他认为,人权、机会、能力是人认识自我的三个前提。人权是平等的、机会是均等的,而能力是差等的,能力的千差万别造成了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不同于水火有气无生、不同于草木有生无知、不同于动物有知无义,而是有气、有生、有知、有义四者的和谐统一。从而进一步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圣言早已给我们总结了深刻的修行规律,如《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中的“政者正也”,《孟子》中讲出了儒家提倡的“四端”,宋朝周敦颐所言“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等等。人即是有“七情”者,则要“克己复礼”以制欲,“恕己恕人”则宽容,“推己及人”而理解,“舍己促人”能牺牲,“尽己之谓忠”会奉献才能达成人与社会的和谐。
韩永熙为檀国大学文学院原院长,英国文学大家,曾担任朴正熙的英文翻译。在英文发言中,他指出,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既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又是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朝气的国家,中国人民正在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实现中国梦。韩国文化的发展受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能够来到美丽的武汉大学,与学者们共同探讨儒学思想、文化相融、学术共建等问题,收获颇多。他还认为,“力量来源于信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定会在世界的舞台上开花结果。
金周昌是周易学研究专家,是台湾文化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双料博士。他表示,再次在武汉大学和诸位相聚十分亲切,希望两校今后能进行更加密切的交流与合作。
与会的武大学者也对中国传统文化、韩国儒学研究进行了简要评述。
黄钊简述了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关于“人的价值”的主张,并向金裕赫赠送了自己的著作《国学与儒道释文化发微》,表示对中韩文化发展的交流、学习、探讨可以进一步深化,要努力开辟新领域,产生新成果。
郭齐勇指出,儒学思想今天仍是韩国思想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韩国儒学对“四端七情”讨论的非常深入,得出了自己的学术见解,在当今社会如何加以调节“四端七情”仍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程炼以中国古人所说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即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国为民建立功绩和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赞美了金裕赫的个人魅力。
宾主相谈甚欢,两国学者无不表露出对中韩文化交流的深切期冀。尤其是金裕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通,令在场人员叹服。当这位84的书法家在桌前站立,弯腰,悬腕,挥毫,即兴写就藏头诗时,现场愉快友好的气氛再次达到高潮。
(摄影:袁冶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