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大师们的借书往事(组图)

——乐山时期图书借阅登记本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4-11-27 18:16 来源:武汉大学报 阅读:
A A A

记者肖珊

王星拱、周鲠生、朱光潜、苏雪林、杨端六、陈源、刘永济……当这些熟悉的名字以手写笔迹出现在泛黄的纸页上,面前这本册厚如砖的线装《武汉大学抗战西迁乐山时的借阅登记本》,变成了一个装满故事的匣子,大师们的借书往事恍然浮现。

这本沾染着历史尘埃的登记本,记载着武大西迁乐山时期80余名顶级教授的图书借阅档案,更为珍罕的是,内有许多便函手札,令人观之陶醉,如晤学者大师之面。

这些名流学者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孜孜不倦,传承薪火,为民族、为国家铸造栋梁之材。从登记册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们用自己的勤奋努力、呕心沥血诠释着伟大的爱国主义的情操和学者风范的人格魅力。

 

苏雪林的借阅量居榜首

苏先生奇女子也,在这本集子中,她的借阅登记表达19页之多,借阅数量排第一,从1931年至1949年间从不间断,共523批次,有时一次竟达22册。如19341226日,借《词话从编》共16册、《词源疏证》1册、《宋名家词》共5册,总计22册。

 

苏雪林在武大任教18年,执教期间主要讲授中国文学史、基本国文和新文学研究。她生活在珞珈山的湖光山水之中,幽雅恬静的自然环境和平静的独居生活,使她赏心悦目事业有成。她勤奋刻苦,一方面以爱心、耐心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一方面又在教书之余努力著书立说,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学者,与凌叔华、袁昌英一起被美誉为“珞珈三女杰”。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雪林随师生迁往乐山。此时她虽潜心写作,但难以控制自己对民族遭难“国将亡”的忧虑和担心。她是一位爱国学人,将多年辛苦积蓄的薪俸及稿费等,买了50两黄金献给国家,当时报纸宣传,人人感奋,一时捐献者络绎不绝。她还不断拿起笔记述侵略者的血腥罪行,如《乐山敌机轰炸记》、《敌人暴行故事》等,激发同胞们与侵略者斗争的决心。

抗战后方的生活虽然艰苦,学者们以一颗妙心,将屋边的空闲地用来种菜栽瓜,自给自足的同时笔耕不辍,将简朴的生活过得诗意又励志。苏雪林在《灌园生活的回忆》中写道:“我本是一个用脑的人,忽然改而用手;又是一个一向安坐书斋的人,忽然跑到土地里去,生活完全改变,觉得别有一番从未尝过的新鲜滋味,于是兴趣大为浓厚。”可见田园生活于她而言,也是一番聊以自慰。

 

陈源常托他人还书

文庙大成殿是乐山城当时最好的建筑,抗战时期成为武大图书馆。由于西迁时大部分校资走水路,且迁移工作有条不紊,所以损失极少,馆内藏有战时全国大学最为丰富的中外图书。

乐山时期的武大秉持“唯学术是永久的事业”,图书馆对顶级学者教授实行特殊制度,不设借阅上限,似乎也未有归还日期的限制。但从登记册记载来看,教授们无不严格做到“有借有还”。

1929年,陈源应武汉大学之聘任文学院院长,凌淑华随夫君前往。陈源兼授“英国文化”、“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世界名著”等课程,提出了著名的翻译理论“三似论”,在翻译界一时被奉为圭臬。凌叔华随陈源在武大居住了十几年,论学历她完全可以在外文系或中文系任职。但陈源为避嫌并没有聘任她,所以在武大期间她一直是家庭妇女,在家里从事写作。

 

1934227日,陈源从图书馆借出《美术从书》两册。在他出国讲学期间,拜托与凌淑华情谊交好的苏雪林,于同年1130日归还。苏雪林在登记册上留名备注后,图书馆盖章清讫。在陈源的借书记录中,还可见“缪朗山先生代还”的批注。

 

F……V2 (外文书名)现交文化印书馆印讲义,将来由方重先生或肖洁先生归还。T……(外文书名)一书当捡出送上,其余诸书,已少有一部分已在武昌归还。此致图书馆桂主任。陈源  .十一”这是陈源写给图书馆馆长桂质柏的便函,日期当为1943年,陈源赴伦敦中英文化协会任职前夕。他赴任后,曾帮助李四光摆脱英国政府阻挠回国,这是后话。

这一便函系陈源使用国民参政会便笺所书。其时,他早已荣任国民参政员,地位非同一般,但函札内所书字迹极为清淡,大概是因为所用墨水质量低劣所致。战时物资的极度匮乏可见一斑。

 

周鲠生借的书全被炸毁

乐山时期的武大经常会遭到日军的侵袭和轰炸,周鲠生先生的借书登记从侧面揭露了这一史实。

 

这一页共28册图书,全部在“八一九惨案”中被炸毁,“接下页”显示的是同一心痛事实。这本登记册的“还书日期”一栏,“炸”出现的频率极高,可见当时烽火连天的时局已安不下一张书桌。

1939819日,36架日机从汉口出发,对乐山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轰炸,把整个乐山城毁掉三分之二,商业区夷为平地。事后统计,小小乐山城死亡人数7000多人。在这次大轰炸中,武大有5位同学、2名教职员和7名教职员家属遇难。周鲠生、杨端六、叶圣陶等30余位教授的家当全部被毁,叶雅各、蒋思道等20多位教授财产大部被毁,学生中也有16人财产尽毁,66人部分损失。法学院孙芳教授家人悉数遇难,从此他变得沉郁寡语,贫病交加,最终客死乐山。

当年随父亲杨端六教授西迁乐山的杨弘远院士仅五六岁,对这次空袭记忆深刻:“当时正在吃午饭,突然响起了一次次刺耳的警报,父亲丢下筷子,赶紧拉着我们,钻进屋外天井里一处用木头架子和沙包垒起的掩体里,这个临时掩体里当时还躲着周鲠生教授一家人及刘秉麟教授一家人,我们三家当时合住一院。我记得身边不远处不断有炮弹落下来,有的居然没爆炸,最后是一颗燃烧弹,一下子燃起大火,烧着了我们居住的房子,父亲赶紧跑到屋内,抢出了部分重要文件。”

在“八一九”大轰炸的善后抢救过程中,武大学生表现十分英勇。在敌机尚未飞走时,即组织救护队,奋不顾身地参与抢救工作,或拆卸正在燃烧的房子,或扛抬伤员和尸体,或抢救物资,或协助医疗队,从中午直到天黑,仍奔忙不止。

 

教授学者无不爱书惜书

“接奉贵馆八月卅一日大扎,嘱遗失/6626 B5682/294711壹书,赔偿法币捌佰柒拾伍元,自当照办,请转出纳组,于敝人九月份薪津中如数扣回可也。”这是理学教授葛毓桂写给图书馆的便条,愿从薪俸中扣除法币875元,用于赔偿被自己遗失的借书。

 

从此函札中不难看出,一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图书相当珍贵;二是图书管理的规章制度都能很有效地落实;三是当时的名流教授学者都很平易近人,能很好地遵守相关规定。

“前借贵馆之植物系统学上下两册,实于二十八年乐山被敌机轰炸,将第二册炸毁。兹将该书第五版补充偿还……三十五年四月八日。”敌机轰炸乐山的罪行,在生物学系主任张珽先生的便函中也同样有所反映。

  

从这张便函可知,他在7年前借的一本书被炸毁。实际上,如图书被炸毁,去图书馆进行说明即可销账。

张珽教授没有这样做。7年后,他觅得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将书自费购入偿还给图书馆。据了解,乐山师生无不爱书如命,将图书馆视为大家共同的精神宝藏,一旦偶得珍本或已遗失炸毁的相关书籍,或教授们出书立著,都会主动捐给图书馆以飨他人。正因如此,乐山时期的武大图书馆虽屡经轰炸却仍藏书丰富。

“鄙人暑中并不离乐山,拟对旧课整理一番,因此上列各需书,需续借。惟其中尚有一部已还者,希再捡之。”这是生物系教授何定杰写给图书馆的续借便函,他放弃暑假休息不离乐山,续借大量书刊编写教案。国难当头,知识分子的献身精神溢于言表。

 

乐山时期的武大与西南联大、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并称民国“四大名校”,得益于学者们的唯学术至上的精神。当时的武大学者提倡“研究事实”,追求“不拘一格”。历史系吴其昌教授坚持“前方将士效命疆场,后方教授当尽瘁于讲坛”的执着信念,在疾病缠身之际写下论著180余万字,最终累死乐山。1944年,外文系钱歌川教授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为中华书局校阅多达1300余页的《英华词典》,功成之日亦是病倒之时。

关山月有一幅《今日之教授生活》名画,画上一位身穿积满灰尘的西装的读书人蹲在吐着浓烟的灶台前,嘴对着灶门吹火仍手不释卷。其原型就是刚从海外归国不久、醉心教学科研的数学系年轻教授李国平,他当时被称为“从不向书本请假的书虫”。

著名文学家钱歌川在《巴山随笔》中有一段生动的描述:“教师月薪收入不够买一斗米,非举债无以为生。教师们安贫乐道,直面艰窘;学子们一心向学,苦中作乐。种菜养猪,鬻字卖画,摆摊设点,兼职代课,均系武大教授解决生计之法;茶肆喧嚣,野坟幽僻,河滩空旷,寺庙庄严,尽为武大学子静心攻读之所。”那种一心向学的蔚然风气令人神往并心生敬意。

 

黄明忠(右)给向虎雏介绍登记册。

 

徐天闵教授的便函,以张大千的画为书写纸张,当时算得上极为奢华。

 

时任校长王星拱的便函。

 

朱光潜先生写给图书馆馆长桂质柏教授的便函。以教务长的身份,特别通融为徐天闵出借王荆公诗集(共八册)。

 

教务长杨端六先生的便条。

 

刘永济教授将自己编写的书籍送给图书馆。

 

>>>记者手记

与《武汉大学抗战西迁乐山时的借阅登记本》的相遇,得缘于两位老者的成全。

一位老者是武汉市收藏家黄明忠,这本册子的主人。上世纪90年代一个周末的清晨,黄明忠在泰宁街的一个旧书摊上,邂逅了两本破旧的册子,上面“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印章清晰可见。可惜手头所带资金不够,仅能买下其中这本顶级教授的借阅档案登记本,另一本普通教师的借阅登记被他人买走。这令他扼腕至今。

另一位老者是武大退休教授向虎雏,我们编辑部的老朋友。他连续3年从广东乃至海内外为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引进了460件(套)文物,是一位很有眼力和直觉的“红娘”。在偶然结识黄明忠并得以目睹这本册子的真容后,他又一次当“红娘”,把黄老和册子引荐给记者,希望武大学者国难当头教育报国的风骨被更多人传承。

从某种角度上讲,这本册子是大师们锤炼晋级过程中的一段剪影。作为学者,一般总是从读书治学开始,逐步达到学有所成而著书立说。不仅为科研领域添砖加瓦,而且其中一部分出类技萃者更发表了具有真知灼见、创解卓识的论著,以跻于世界学术之林。尽管他们所走的途径不同,所用的方法不同,所切入的突破口不同,所要抵达的彼岸更是各不相同;但总的看来,其成功的关键都离不开勤奋努力、好学深思这八个字。

这些被公认为大师的前辈学者,他们无不刻苦勤奋,一生在坚持着“读书破万卷”的实践功夫。希望读到这篇小文的吾辈学人,能延续大师的庚脉,在和平年代安适的书桌前,做一个勤恳严谨的读书人,做出令前辈学人欣慰的学问。

(部分照片为翻拍  编辑:杨欣欣)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