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珞珈群星】教学竞赛全国一等奖得主李涛

发布时间:2014-10-11 15:40 来源:武汉大学报 阅读:
A A A

每节课都要全力以赴

——记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得主李涛

记者:李琳

身为一名医生,第一临床学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李涛却拥有一连串教学领域的荣誉: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湖北五一劳动奖章、湖北青年教学能手称号、湖北省首届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师基本技能竞赛理论授课竞赛冠军、武汉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急诊科是一个危重病人集中、病情变化迅速、各种危急状况突发的“凶险之地”,是什么让李涛在紧张医务工作之余,又在教学竞赛中拔得头筹?

 

融入

在李涛看来,急救和教学有很多相似之处。“一个挽救生命,一个塑造灵魂,两者都需要严谨的思维、科学的组织,都是创造性艺术。”

2000年,李涛开始在人民医院急诊科工作。14年的急救生涯练就了他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而这些都被他运用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用“先开枪,后瞄准”来说明急救时要秉持“先救人,再治病”的原则;“打移动靶”表示要对病人的情况进行动态观察,如果能在不良反应出现之前就进行控制,抢救效果会明显很多……李涛把这些在长期临床工作中的心得体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学生。

“如果没有实际工作中的摸爬滚打,也不会有这么多经验和体会。”李涛感慨。

谈起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备课,李涛认为平时的积累非常重要:“工作中遇到典型案例,我都会拍下来,作为材料储备,需要时用到教学中。”

一位木工在工作时,不慎把含在嘴里的钉子吞下,被送来医院抢救。李涛接诊后,将病人的X胸片用手机拍照,作为呼吸道异物这节课的素材图片。从照片中可以清晰看出,病人右侧主支气管内有异物。图片有力地证实了教科书所说的,因为右侧主支气管陡直,所以异物一般会滑落到右侧主支气管。“有了这张图片,同学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了感性认识。”

根据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典型病例更新案例、修改讲义和课件一直是李涛的习惯。虽然已经连续几年开设《急诊医学》,但每年的课件都不一样。

由于急诊工作任务繁重,李涛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备课。准备心肺复苏这节课时,李涛在家反复地播放视频和修改课件,年仅6岁的女儿也饶有兴致地在旁观看,学着给玩具熊做心肺复苏,动作和频率都很到位。

“即使没有理论知识,只要示范动作规范,也能掌握急救要领。”李涛连忙用手机录制视频,准备放在课堂教学中。“陪女儿玩的时间确实很少,倒是她总在陪我备课。”

“准备每一节课都要拿出参加比赛时的状态,注重积累,全力以赴,用武汉话说就是要‘舍得做’。这样在真正的比赛中,无论抽到什么样的题目都会胸有成竹。”李涛这样总结自己的获奖经验。

 

多样

“学生才是最好的评委。”李涛认为,“照本宣科已经不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的授课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他把书法、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艺术熏陶中接受急救知识。

当成龙打醉拳的剧照、梅兰芳贵妃醉酒的扮相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三幅图片出现在屏幕上时,很多同学都没有想到,这是一节准备讲授醉酒后紧急处理方式的急救课;当《stay in alive》充满动感韵律的音乐响起,大家才明白,原来这就是李涛说的心肺复苏歌,乐曲中鼓点的节奏就是对成年人做心脏按压的节奏,每分钟110次。

在教授气管插管时,李涛制作了一个模型,通过旋转,让大家看到口腔内有三条轴线,只有三线合一时才能插管成功。“李老师不仅是艺术家,也是工程师。”选修过《急救医学》的社会学系学生王靖雯说。

情景模拟是李涛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在讲授外伤包扎时,李涛让学生来包扎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考察他们的技术是否到位。“你包得这么松,李老师的手是好不了了呀!”“你觉得这个关节应该怎么包?”面对李涛善意的提醒和启发式的提问,学生对外伤包扎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留白”是中国传统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在李涛的课堂上,也常出现“留白”:“帮助心肺复苏最常见的就是心脏按压,可是如果患者胸部肋骨断裂,无法按压胸部,应该怎么办?”这是李涛在心肺复苏的课程结束时留给学生的问题。这样的“留白”处会在下一次上课时被“填满”,公布答案之前需要学生开动脑筋思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是能力增长的过程。” 李涛这样认为。

2012年开始,李涛开设了通识课《大学生急救新思维与户外模拟演练》。尽管学校选修课有180多人的上限,但这门课的火爆程度超乎想象。周六下午,可容纳四五百人的大阶梯教室挤得满满当当,连教室的台阶上都坐满“蹭课”的学生。这些“最好的评委”给李涛打出高分。

 

使命

李涛不仅擅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来讲授复杂艰涩的急救理论,还特别注重让学生感悟医学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他看来,仅仅懂得急救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该出手时就出手”,不再为“扶不扶”而纠结。

“当有人在你身边意外地倒下,如果你选择漠然离去,随着生命的消逝,街道将变得无比冷清。如果你伸出温暖的双手,这颗冰冷的心将会再次燃起生命的希望,街道也将不再寂寞,因为彼此的心紧紧相拥”。伴随钢琴曲的缓缓流淌,李涛用这样的结束语为心肺复苏这节课画下句号。

迄今为止,李涛已为自己承担的上百节课配上独一无二的感悟和音乐。这些感悟大都是他在医院值夜班时,内心产生的真实想法,与课程内容有较紧密的联系。结束时娓娓道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生活的真谛,本来冰冷理性的急救医学也有了适宜的温度。

“教师是有灵魂的,要将感受和体会传递给学生,引起共鸣。这不仅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李涛说。

除了在校内开设公共选修课,李涛也非常热心在社会上推广急救科普教育。他深知,只有更多的人掌握了急救技能,才能减少二次伤害,提高生存率,这也是每一个医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的学生包括武汉舰桥大队的官兵、歌笛湖社区居民、510路公汽司乘人员、鹦鹉洲大桥项目部的农民工等多个社会群体。每次进行科普宣传时,他都会根据对象知识结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同样是讲如何救治触电的人,在给大学师生讲课时,李涛会告诉大家要用绝缘体把触电的人与电源分开;在给农民工讲课时,他就会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举例,比如拖把、木棍等。“这样他们更容易理解,也容易在事故现场找到类似物品。”

 

面对取得的荣誉,李涛觉得自己很幸运:“我非常热爱教学工作,很幸运能在做急诊医生的同时,拥有高校教师这个身份,这让我的生命更加丰盈和充实。全力以赴上好每一节课是我应该做到的事,也是我最想做的事。”

(编辑:付晓歌)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