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质量正前方】为“梦之队”筑梦

——我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第一的背后

发布时间:2014-09-16 17:37 来源:武汉大学报 阅读:
A A A

    记者肖珊、李琳    

在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校《世界史专业国际化、开放式办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等8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一等奖数量与清华大学并列全国第一,获奖总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三。  

一流大学之所以成为一流,本科教育是基础,是一流大学的重中之重,教学质量始终是生命线。在本届获奖名额和推荐数均比往届少一半的情况下,我校推荐的8个项目全部获奖(此外还获1基础教育类成果二等奖),再次证明了这一办学理念。  

   

勇于创新,将荆棘路铺满鲜花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时代要求,勇于创新是武大鲜明的特色之一。此次获奖项目中,成熟的新概念、新方法、新模式、新探索不时涌现,这些创新型教学成果在全国高校起到了示范作用。  

专业课按照业务流程设计,形成“专业课程链”,“专业课程链”上的课程又与“专业素质链”上认知、理解、运用、创新四个层次一一对应,教师授课时可以依据专业素质层次的划分来把握讲授深浅。在一等奖成果《“专业素质链”与“专业课程链”深度融合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信息管理专业以一种全新而实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摘得头牌。  

“学生接触专业课的顺序,就是标准的信息管理业务流程的顺序。这种模式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工作后会很快融入角色。”项目主要负责人马费成教授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要确保我国信息安全,关键是人才。2001年,我校创办全国首个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教学团队运用“六步工作法”,摸着石头过河。经过14年办学探索,一等奖成果《创建信息安全专业培养体系,引领信息安全专业建设》应运而生。  

制订全国第一套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建立全国第一个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实验室,成立全国第一个信息安全企业博士后产业基地,出版全国第一套信息安全本科教材……信息安全专业以踏实的足迹承载着这一使命。  

记者走进文学院,在采访中得知,这个至少五年获本科教学状态评估一等奖的学院,以评促建,本科教学取得了不俗成绩:尚永亮教授的《唐诗艺术》获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陈国恩教授主讲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获批湖北省高校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师们推出的富有创意的考试改革举措经媒体报道后享誉全国……这只是二等奖成果《高校院系本科教学状态评估的研究与实践》的一个侧面。  

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主力军;三尺讲台上的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他们以创新性的劳动,将实现梦想的荆棘路铺满鲜花。  

   

直面挑战,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如何处理研究型大学中科研和教学的关系,怎样提高国际化办学程度,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怎么办……面对这些高等教育中的“硬骨头”,以获得教学成果奖为代表的武大教师团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曾几何时,海外名校在武大学子心中遥不可及;如今,哈佛、耶鲁、斯坦福、普林斯顿等著名学府已不陌生,因为那里有他们的学长甚至同窗。对世界史专业的学生来说,常年与国内外著名专家的课堂接触、去国外著名大学学习交流的经历,令他们申请名校offer时如虎添翼。“校外专家授课制度”、“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是世界史专业“世界化的招数之一,也是《世界史专业国际化、开放式办学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得一等奖的有利元素。  

“教师的良心和职责,不支持我们在老生常谈的史学领域进行低水平的重复。”项目负责人向荣告诉记者。他以其在国外留学的多年经历,率领团队积极思考并探索中国世界史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诞生了诸多优秀成果,如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等。  

“大一下学期,我进入973首席科学家周翔教授的课题组。等到大二下学期,除了上课,我基本都在实验室。一学期的早出晚归自有回报,我的研究结果最终发表在《自然》子刊上。”已在北京大学硕博连读的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本科毕业生肖阳说。  

肖阳对科研的痴迷和自信源于学院“科研反哺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科研设施转化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将科研信息转化为教学信息”,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10年以来,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23篇,在校生发表科研论文222篇,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14项、全国“挑战杯”一等奖1项等。二等奖成果《以科研反哺教学,培育化学创新人才》以这样的方式实现了教学和科研的双赢。    

二等奖成果《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提出了校企协同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在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指导本科生动手实践,解决了传统工程教育非工程化倾向、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很多用人单位反映,我院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强。有位才工作不久的学生,在卢旺达解决了38米单层空间网壳结构施工问题,受到同事一致好评。”该成果主要负责人徐礼华教授自豪地说。    

二等奖成果中,《制度化推进实践教学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打造了一条“实习京广线”,一头连着学校人才培养,一头牵着业界人才需求;《“一强化两贯穿”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建立社区医学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提前穿上白大褂,用所学理论服务社区卫生工作。  

直面高教挑战进行思考与改革,虽困难但已曙光初现,就好比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太阳在厚重的乌云后努力射出一线光芒,那是多么惊艳的景致。  

   

制度护驾,阳光自然照进来    

“申报项目只是我校众多优秀成果的一个缩影。”本科生院院长陈传夫总结道,“此次申报载誉而归,与学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本科教学、以制度引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并运用到课堂上密不可分。”  

“书记校长进课堂”是武大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少武大学子都有和校党委书记韩进、校长李晓红“同堂听课”的经历。从2013年开始,我校进一步加强干部教师听课制落实力度。这项从2001年开始实行的制度,是我校抓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全体校领导纷纷走进本科生课堂,随堂听课,掌握教学一线情况,并反馈意见,作为考核、院系评估、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教师应付教学、不认真备课、迟到早退等现象骤减,教学状态稳步见好。  

听课制的落实有效助推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教学成果呈井喷态势打下基础。不少教师认为,通过听课能够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听其他老师的课,可以借鉴他们的讲课体系;很多老师听了我的课,也和我交流板书设计、互动方法等问题。”  

“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是学校重视本科教学质量的又一体现。从2012年起,我校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基本条件。“我们要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确立为一项基本制度,要求所有教授,包括院士、也包括我自己和其他校领导,都必须给本科生上课或开讲座。”李晓红说到做到。  

在制度落实过程中,无论是倡导知名教授开设新生研讨课,还是定期开展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专项督查,配备课程助教,都有效督促了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积极参加实践教学、投身教学研究,为教学成果的不断涌现创造了条件。  

提倡研究型教学,积极开展教改研究项目立项,大力资助教师开展教改研究;指导学生探索式学习,建立完善的教学成果奖评价机制……在日常本科教学中,学校还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引导教师与时俱进,教学相长,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获奖是对前一阶段本科教学的肯定,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长期的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副校长李斐介绍,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开展改革,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进一步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自由的空气、纯净的水、充足的阳光,才能生长出健康的“树苗”。好的制度酝酿好的氛围,让教学改革成为自发行为,自由发展,自然调整,适宜学子生长。  

   

“近年来,通过深化改革和队伍建设,武汉大学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即为一例。李晓红的一番话鼓舞人心,这些成绩彰显着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可以说,武大的教育教学在全国高校具有越来越显著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果。”  

910日,珞珈山开启迎新季,新学子从五湖四海加入武大梦之队; 师生共庆第30个教师节,将掌声和鲜花送给这一群孜孜不倦的“筑梦人”。英才与师者的相逢,注定传奇未完待续……

(编辑:杨欣欣)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