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70后”学术团队建设三年成绩喜人

第一批团队接受验收

发布时间:2013-12-20 17:20 来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校报 阅读:
A A A

本网讯(通讯员王建 实习生汪亚2010年,学校启动人文社会科学“70后”学者学术团队建设计划,如今,3年建设周期临近尾声,它们进展如何?

1217日,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学术团队(第一批)验收会举行,16支团队接受评审专家组考核。

校党委副书记骆郁廷指出,“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是我校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举措,不仅在于培育学术新人,更在于提高学术团队的整体创新力。他表示,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希望各个团队以评促建,更好地推进“70后”学术团队计划的实施,促进学术新人的成长,增强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后劲,进一步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本次验收会由冻国栋、汪信砚、尚永亮、杜青钢、单波教授担任人文组评委,肖永平、方卿、严双伍、曾国安教授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郭明磊担任社科组评委。

16支团队分为社科组和人文组,分别接受考核。各团队公开陈述并进行现场答辩,对建设期内,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团队运行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进行陈述,将创新性和代表性成果建设一一道来。

潜心研究,硕果累累。“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研究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多项;承担横向课题5项,到账经费120余万元;发表SSCI学术论文20篇;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等。“古代长江中游社会研究团队”主持国家社科一般项目2项,青年项目2项,后期资助项目1项;在《历史研究》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湖北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

创新管理,群体成长。“数字科学交流研究团队”坚持整体规划和自由探索相结合,通过定期交流和绩效奖励等制度实现团队融合,1人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获聘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1人破格晋升教授。据统计,第一批“70后”团队成员中,2人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获聘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12人获聘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4人担任学院副院长职务,肩负起学院教学科研发展的重任。

走出书房,服务社会。“国际法‘70后’学术团队”积极进行对策研究,撰写高水平对策研究报告,其中,1篇被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收录,1篇被教育部《专家建议》收录,并获评201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咨询报告”;参加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在线争议解决机制示范法”等3项国际国内立法的论证与起草工作。“信息检索方法与技术团队”开发武汉大学舆情监控系统WHU-POMS、武汉大学专家实体检索平台WHU-ES系统多套,获得软件著作权一项,软件成果被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方电网等多家单位使用。

注重交流,国际视野。“明清以来的国家与基层社会研究团队”邀请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清史学家、耶鲁大学历史系Peter C. Perdue(濮德培)教授等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给团队授课和讲学;团队成员也先后赴耶鲁大学、哈佛大学从事访问学者一年,培养追踪学术前沿的视野和眼界。“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法治团队”承担了武汉大学首届海外学术周活动的筹备和组织工作,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成功举行武汉大学首届海外学术周,集中发布了我校人文社会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提升了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评委对第一批团队建设成效给予肯定。有人认为,学校启动该计划非常及时,在青年学者发展的关键时期给予支持和资助,可喜的是,这批青年学者已成长起来。有人建议,该计划一定要继续坚持下去,并扩大投入和支持面。

验收会后,将根据专家评议结果,结合群众测评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各团队考核等级。目前考核结果仍在统计中。

据了解,学校2009年出台《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实施方案》,提出了系列鼓励计划,通过建设一批科研机构、培育一批学术团队、设立一批专职科研编制、设立一批科研项目、推出一批优秀成果、推介一批学术骨干、打造一个学术论坛、开办一个方法训练营、构建一个支撑体系等途径,为文科青年学术队伍提供全方位的政策、资源和资金支持,涵育一批优秀的科研团队。

(编辑:肖珊)

最新阅读